《過于喧囂的孤獨》是捷克作家赫拉巴爾的作品,他被米蘭·昆德拉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過于喧囂的孤獨》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作者苦心醞釀20年三易其稿,于1976年完成,三年后才正式出版。作者說,他為了這部作品而活著,并為它推遲了他的死亡。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題材直接影響了捷克文學的發展
內容提要:
1、三十五年來我的工作、我的思想和我對書籍的愛戀之情。
2、對珍貴書籍被毀滅命運的傷感,我珍視的人與物以及對難以擺脫的命運的感悟。
3、最喜歡的人和事,關于曼倩卡的本是極其平常的羞恥事件。還有對矛盾事物、顛倒世界和輪回的絕望。
4、喜愛的耶穌與老子、兩個茨岡女人,一群瘋狂追逐腐敗血漿的綠頭蒼蠅渲染下的過于喧囂的孤獨。
5、舅舅的去世、康德的《天國論》、地下室里被恐怖毀滅的安全感,伴隨著對茨岡小姑娘深沉的想念。
6、參觀布勃內的巨型壓力機,后受到主任的怒吼。去找曼倩卡,發現她已改變,我們的love story結束了。
7、社會主義突擊隊占有我的壓力機。
8、我選擇倒在我的壓力機里。
早上,站在行駛的公交車上,窗外高大枝子上紅槐花避在綠葉間躬身后退時,我想起了赫拉巴爾。鼻子一酸,忍不住淚流下來。如果可以,我本不想被赫拉巴爾的《過于喧囂的孤獨》這本書喚醒。以為讓那些憂傷的回憶沉睡為好。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過去已不可追。當我不得不感動于書中第一句話“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心中默念著書名“過于喧囂的孤獨”。我知道,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寫出了底層讀書人的普遍經驗。因此,我將一遍遍一字一句咀嚼赫拉巴爾的那些文字,重溫那個年代的故事。
主人公漢嘉是廢紙站的打包工。每天將廢紙鏟入機槽,按動紅綠兩個按鈕,控制一臺壓力機處理成堆的廢紙,打成一個個包。他將這樣的包用名畫復制品包裹起來,并且每個包里放上一本翻開在有動人語句那一頁的名著。那是他從壓力機下搶救下來已經仔細讀過的名著。問題是這樣的藝術和創造美,大大拖延了漢嘉的工作進度。引起他的上司廢紙站主任的不滿。布勃內的巨型壓力機帶著它沒有人性的強大摧毀力量誕生,社會主義突擊隊以新的勞動方式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而主任再也無法忍受他,說他是蠢貨。漢嘉無奈之下,不再理睬那些有著閃亮書脊的名著,不再在打包時裹上繪畫大師的復制品。他用完成任務來證明自己不是蠢貨時,主任卻說他再也不會白費勁,已申請調走漢嘉。漢嘉只得和曾經的一切告別,逼著自己到人群中去。他想反抗命運,但是機械工業革命對人性摧殘的背景下的命運,只是在他眼前漸漸消失。與此同時,三十五年中漢嘉的母親、喪失了榮譽的曼倩卡、兩個茨岡女人,和一個茨岡小姑娘也在時間的流逝里與他越走越遠,最終消失不見。他對生命中那些女人的珍愛和打包工工作的熱愛在交錯進行中,完成了這部悲劇交響曲。在關于愛和文化的憂傷中了結了這個故事。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書的第一句話已使人入境,活的文字爬上來蹭滿一身,甚至變成含在口里的糖,供人嘬吮。讀完全書再回過頭來讀第一章,你會發現很可能是回憶過去時的睿智,也可能是作者故意造成一個圓圈似的新的起點,作者明確的寫道,毀滅書中真實的思想是不可能的,它歸根結底不過是空氣。思考者耐心地把思想和形象壓刻進自己的頭腦,閱讀給他帶來無法言語的快樂,也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在某種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他們為縝密而神圣的思想甘愿獻出生命。天道不仁慈,漢嘉無法阻止珍貴的書籍在自己的手中被毀滅。他從廢紙堆中救出了許多珍貴書籍,帶著無限虔誠的心情開始讀這些書的第一句。他做這件事當做彌撒儀式——仔細閱讀歌德、席勒、荷爾德林和尼采的書籍并將其放進打的每一個包里,還在每一個包的四周裹上一幅名畫復制品。但這樣的儀式卻招來主任的叫嚷,說他做糊涂夢,干蠢事,玩方塊兒。漢嘉確實在夢境中,置身真理中心的美麗世界,感覺自己仿佛就是精心打制的一個包。他也想只為靈感而工作,他從不孤獨只是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是與無限和永恒打交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