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講到協和博弈——一個停不下來的陷阱,破解它最好的辦法就是發現錯誤難以挽回之后果斷放棄 。
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這種心態被稱為“蔡戈尼效應”。
今天晚上下班后回到家,我打開電腦,根據教程學習制作衍紙蝴蝶,但其難度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我看一看時間,過了一個小時,才做了不到一半,以往這個時候我都在吃完飯了,所以我心里默默想:做完這個局部我就去吃飯。但是,我停不下來,只能接著做完余下的部分,直到我完成了我的作品——一只很丑的蝴蝶——才心滿意足地去照顧肚子了,這個時候已經九點多了。
同事說我是一個倔強的人的時候,我并不是很認同,我認為自己只是堅持自己的認為對的想法而已,但到每一次我無法停下手中的工作或其他在做的事情的時候又深有體會。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吧!堅持對的固然值得鼓勵,堅持把事情完成也是個優點。但當堅持錯誤的時候,或者堅持的成本比較高的時候,停下來思考是很有必要的,理智的你也許會發現放棄或者說暫時中斷這件事是最優策略。
發現了錯誤,就應該立馬行動起來。可能很多雞湯文中都會有很多成功人士在他們不斷努力堅持下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可那畢竟只是個案,用一些個案來證明其觀點本來就是一個邏輯錯誤。另外一方面,故事里可從未說過他們發現了自己的重大失誤卻依然堅持并擁抱成功。他們會遇到挫折,發現自己的失誤,要么修正其錯誤,要么果斷放棄換一條路。盡管這些故事的真實性難以考證,但基本延續“教科書”的模式,正向的東西可以借鑒。所以一直在猶豫徘徊只能付出更大的成本,切不可將錯誤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