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第二學期末,班主任在最后一節秘書實務課上放了這部電影。由于時長原因,我們沒能在課上看完,后來我忽然想起它,一時不知電影名稱,查了一下才知道。2015年12月13日晚上,我從頭到尾看完了,頗有感悟。
影片講述了一位大學畢業不久的女生——安吉麗雅(她的朋友一般叫她安迪)前去應聘《天橋》雜志主編瑪琳達的助理崗位,繼而在職場中逐漸煥發新光彩,同時也因她忙碌的工作,個人生活受到很大沖擊,尤其是與男友內特漸行漸遠。最終她放棄了助理這份工作,重新做回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真實自我——以“原來的她”拾回曾經向往的“記者夢”,以“原來的她”拽回了曾經與男友的甜蜜生活,以“原來的她”擁抱曾經失去的“親友圈”。
安迪面試助理前,沒了解過《天橋》雜志是怎樣的,對“時尚”沒什么概念,對主編瑪琳達也不清楚是怎樣的人。她在面試時說:“我曾是西北日報的主編,我獲過全國大學記者競賽的頭名?!闭l知瑪琳達不屑一顧,擺擺手示意她出去,她說:“好吧,我知道我不適合這里。我不夠苗條,不夠漂亮,也不懂時尚。但我很聰明,我學得很快,我會努力工作的?!?/p>
從這段話中,安迪的自信顯露無遺,雖然她的獲獎情況與助理職位幾乎沒多大關系(后來她當上助理,確實無發揮文筆之地),但是她能讓人產生至少是能力上的信任,包括她接著補充的“學得很快、努力工作”也是起到讓人產生信任的作用,只是后面兩句必須要以真實成果作為支撐,否則是“空中樓閣”,別人也會“束之高閣”。
談到面試,有一個問題是“以強勢態度應對面試員可行否?”以謙和態度應對面試員,說一些“從低做起、愿意嘗試、主動應對”等話語,中規中矩,不會出什么亂子。而強勢態度未必不是一個穩妥的方法,前提是你對這個崗位、這間公司、自身能力有較為到位的了解,社會上甚至有人面試時,直接甩出個人資料后說:“你不用問任何問題,我有資源。”結果此人被錄用了。富有經驗、充滿自信的人未嘗不可采取強勢態度,很大幾率真能起到促使雙方一拍即合的效果。
可以說,安迪面試時采取了強勢態度,瑪琳達在她沒能及時幫助自己回家看明天孩子們在學校的表演時說:“知道我為什么雇用你嗎?我總是雇用類似的女孩:時髦、苗條,當然還有崇拜這本雜志的人。但是,她們總變得讓人失望,變得愚蠢,而你有漂亮的簡歷,還有夸夸其談地說自己是工作狂,我以為你會不一樣。我對自己說:去吧,抓住機會,雇用一個聰明的胖女孩??傊?,你卻比其他任何蠢女孩都更讓我失望。”
瑪琳達前面的話,明顯是對安迪面試時采取強勢態度的肯定。后面的話,旨在批評安迪還是不夠聰明。盡管安迪已經竭盡全力,但是仍不夠“基本滿意”的一個零頭。
無可否認,瑪琳達從頭到尾都拋售極大的壓力給周圍的人,特別是她的助理。然而,她周圍的人無一例外地、心甘情愿地承受著這一切。我能肯定,像瑪琳達這樣的領導是個別現象,像她的下屬在現實中僅是短暫的工作者。更多的領導,鼓勵和友善是維護員工的不二之寶;更多的員工,適度和穩定是參加工作的首要選擇?,斄者_首席助理艾米莉對安迪講過:“所有女生都會為這份工作發瘋的?!币皇且驗楣ぷ鲏毫Υ蠖兊谩罢麄€人都不好了”,二是因為若在這里站穩腳跟,頂住了重重障礙,就學到了許多,那么前景會變得明朗起來——即便從《天橋》雜志社辭職,飯碗也能穩穩地端住。
從影片描述再到現實生活,成千上萬的人都是無比艱辛地付出汗水,我深刻明白到學習和賺錢的不容易。安迪“我絕不能輸給瑪琳達!”的話語,滿懷斗志。對比自己,放縱、懈怠、得過且過無一幸免地在我身上發生,現在的我常給自己施加點壓力,自勉前行,希望能得到一點進步——堡壘是最先從內部攻破的,只有自己才是最終的說服者。
當安迪決心趕超瑪琳達時,瑪琳達進門對安迪邊扔衣服邊說話的短鏡頭密集出現:
“接通埃塞克?!?/p>
“我沒見著我的早飯、雞蛋呢?我要的雞蛋呢?”
“去內衣設計那兒取偏光板?!?/p>
“去檢修剎車。”
“我昨天早上拿到的那份文件呢?”
“雙胞胎(瑪琳達的孩子們)需要新的沖浪板或趴板,總之是寒假用得著的東西。”
安迪拿著板時接到艾米莉的電話:“她們還要沙灘拖鞋?!庇谑腔仡^又去買。
“去布朗尼克(高級女鞋品牌)取我的鞋,然后去接派奇特(狗)?!?/p>
“去買我在曼蒂森看中的那張小圓桌?!?/p>
“為今晚晚餐訂一家評價好的餐館。”
“接通埃塞克,寄出三十六份感謝信?!?/p>
“人都去哪兒了?為什么沒人在工作?”(可能安迪暫時出去了)
使用頻密出現的短鏡頭敘述一個緊迫性且重復性情節,這是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也是歐美電影吸引觀眾的一點。國產電影及電視劇,多用長鏡頭,敘述冗長,低級趣味,且容易被猜到結局,整體觀感仿佛家長教育孩子那樣直接,觀眾不必增加思考余地,片子成了過眼云煙,始終沒讓觀眾留下多少余韻,加上“五毛特效”等因素,使得觀眾往國產片貼上“粗制濫造”標簽,我不免為此感到“捉急”、“悲哀”。
另外,瑪琳達分給助理的任務更多的是帶來瑣碎、雜糅的工作壓力,不是技術性的腦力勞動壓力,所以我一直認為,秘書或助理是一個首要注重效能而非技能的活兒。從事這份工作的人,深深地打上了“效率”與“技巧”的烙印,況且片中的安迪還是一個頗有文字功底、履歷較多的聰明女孩,勝任是勢在必然。
“我沒得選”是安迪常說的一句話,指的是她自從當了瑪琳達助理后,個人完全成為上司的“扯線木偶”,控制安迪的僅是一臺電話或手機,安迪必須全天候待命,只要瑪琳達打電話給她,她都得分秒必爭地、出色地完成任務。正是這點,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
安迪由于工作緣故,延遲參加男友內特的生日會,導致兩人出現情感裂痕;由于工作緣故,出色得讓瑪琳達露出笑容,出色得超過了首席助理艾米莉,瑪琳達甚至想以安迪取代艾米莉去巴黎參加秋季時尚周,安迪雖然答應了,但是內心有所抵觸,畢竟艾米莉為了到巴黎嶄露頭角,傾注了巨大的心血,現在搶了她的機會,于心不忍??稍诂斄者_看來,安迪取代艾米莉,是一個員工的超越,高興還來不及。
我挺欣賞安迪的為人,原因在于,她是一個有人情味的女孩,而且付出的是真情。受制于工作的她,個人生活岌岌可危,即便如此,她沒有忘記男友內特,也設法修補這段感情。相比瑪琳達,她在主編地位受到動搖時,設法把即將取代自己的人調到其可接受的主管位置,反倒讓原本推薦本雜志社的時尚設計師奈杰爾當不了主管,同時拿出一份與自己共同進退的名單,使老板不得不重新考慮她的位置。瑪琳達極其重視私人利益,我覺得是極其可怕的,心靈的孤獨和脆弱一直困擾著她,這正是安迪說“我跟你不一樣”的地方。只不過,瑪琳達不打壓別人也是做不到的,這意味著她可能喪失當前擁有的大部分,甚至要退出時尚界。
自打安迪在奈杰爾的幫助下,時尚、大牌的著裝紛紛在她身上登場,妝容隨之艷麗起來,工作蒸蒸日上,最終令她回到原點的亦是不可磨滅的人情味。
安迪對瑪琳達說過:“如果我不想過你這樣的生活呢?”(指的是上流社會的生活)
瑪琳達說:“別傻了,安吉麗雅,每個人都想過這種生活,每個人都想跟我們一樣?!?/p>
安迪下車后沒跟瑪琳達,瑪琳達來電,安迪笑了笑,把電話扔到水池中,瀟灑而去。
安迪不滿瑪琳達對奈杰爾出爾反爾,不滿自己取代艾米莉來到巴黎,不滿別人撤掉瑪琳達的主編位置。安迪最終退出《天橋》雜志社,是她繞不開人情圈子,忘不了原來的一份美好,她不想再傷害任何人,她想極力挽回已經失去的愛情和友情——她不是一個功利主義者。
安迪回去約了男友內特,對他說:“我拋棄了朋友、家庭,我所重視的一切,為了什么?”
內特說:“為了鞋子、襯衫、外套、腰帶。”
安迪說:“內特,對不起?!?/p>
大家最終和好如初。
安迪到巴黎后不久,確實發現當前的生活不是她的理想生活,忙碌和浮華已經架空了她的所有,她驀然回首,“記者夢”、“親友圈”(她的父母其實不太支持她做助理)卻在燈火闌珊處。她小心翼翼地捧起初衷這棵嫩芽,重新栽種在新一片土壤中。我覺得,她的選擇是對的,只有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
安迪辭去助理后去了《紐約鏡報》面試,面試員格雷格?希爾問:“你在《天橋》干了不到一年,為何待那么短時間就走呢?”
安迪說:“我學到了很多,但后來也搞砸了一些事情……”
格雷格?希爾說:“我打電話過去,問關于你的推薦,瑪琳達后來發來傳真,她說在她所有的助理里,你是到目前為止最讓她失望的。還有,如果我不請你,我就是個傻瓜,你一定做了些正確的事。”
可見,安迪在瑪琳達那里不完全是糟糕的選擇,她得到了一份寶貴的工作經驗,最后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能為自己作出選擇。
幸運的是,我也能像安迪那樣懂得選擇真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