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巨大沖擊,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和打工者來說,很多都將面臨倒閉和失業的風險。在水深火熱的經濟環境之下,如何使企業和個人走出危機,甚至化“危”為“機”,都值得我們去深入地反省與思考。
釋迦牟尼曾用“諸行無常”形容人世。無論人類,還是企業,都無法逃脫反復無常的命運。所以,即便在經濟景氣時,大家也應該居安思危,時刻持有危機意識;而當面對危機時,我們更應該去冷靜地思考與決策,困境又何嘗不是一次檢驗我們實力的機會,又何嘗不是激勵我們超越與發展的源動力?
全球知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著《六項精進》一書,結合自己一生的經歷和各種成敗的經驗、教訓,非常真誠地告訴我們,成功者的思維路線,特別是如何從困境中突圍出來,實現逆襲。
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創始人和經營者。他白手起家,也歷經了各種挫折,但終使這兩家企業歷經半個世紀長盛不衰。就是在78歲高齡,稻盛先生依然有勇氣出任破產重建的日航董事長,并用自己一生總結的經營思維和理念,使這家企業僅一年時間扭虧為盈,走上了高收益發展的道路。稻盛先生還創辦了盛和塾,給企業家講經營哲學。從盛和塾走出的塾生,很多都成為了不起的企業家。
稻盛和夫先生講成長與發展,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講,而其經營的哲學思維是,以做人正確的準則來經營企業,也就是將人應該做的正確事情在企業經營中貫徹到底,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他的思想不僅是指導企業家持續實現高收益的經營寶典,更是指導普通人如何做人、如何成長、如何逆襲的精神法則。“六項精進”就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核心觀點:一、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二、要謙虛,不要驕傲;三、要每天反省;四、活著,就要感謝;五、積善行、思利他;六、不要有感性的煩惱。其中,最感動我的三種精神是:一、努力;二、謙虛;三、利他。這三種精神其實是一以貫之的,下面我來具體闡述。
一,竭盡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前提
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但是人們往往避苦求甜,在實踐中做不到持續努力、竭盡全力。稻盛先生說,拼命工作是一切生命都在承擔的義務,連裂縫中的雜草都在拼命求生存,人又憑什么馬虎偷懶?我們只有全力以赴去努力,才能獲取得勝的機會。那么如何去努力呢?要做到心無雜念、目標專一、堅持到底。
上世紀70-90年代,由于日美貿易摩擦等因素,日元匯率大幅提升,致使日本出口比例大的企業陷入困境。為了救助這些企業,日本政府出臺了寬松的金融政策。因而大量企業轉向投資土地和股票,熱衷于投機獲利。但是,出口比例超過40%的日本京瓷公司并不為眼前暴利所動,而是堅持自己的奮斗初衷,專注于經營,靠采取削減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獨創產品等一系列舉措來渡過難關。最后,靠投機而膨脹的泡沫經濟曇花一現很快破裂,銀行無法貸款給企業,導致一系列企業連鎖倒閉,而稻盛和夫經營的京瓷公司卻突破了危機,仍然實現了高利潤增長與持續發展。京瓷公司的成功突圍就建立在向著目標堅持不懈努力的基礎之上。
大到企業經營,小到個人事業,如果沒有足夠的量的積累,就無從談起質的飛躍。而天道酬勤!也只有當我們竭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時,我們的大腦才會積極地運作與思考,
靈感才會不斷地向我們飛來,創新與發展才會發生。反之,當我們對一件事情偷懶或三心二意時,我們的大腦必然也會呈現一種消極的狀態。世界上任何一項發明創造,都來自于積極的思考與行動,每一位成功者都付出了不亞于常人的努力。所以,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首先是積極的努力。
二,謙虛謹慎是持續發展的首要態度
中國有至理名言——“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要不得,謙虛謹慎才能為我們帶來實際的好處。一個人的力量和眼界總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從那口只能看到一小塊天的深井里跳出來,向自然學習,向大家學習,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謙虛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智慧。近來,和孩子一起讀“三國”,讀到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袁術、袁紹雖然兵多糧多武功高強,但在曹操眼里,卻都是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算不得英雄。曹操認為,曹操和劉備才稱得上英雄。官渡之戰,袁紹不聽謀士建議,自以為自己兵馬充足就能攻下曹操,而錯失良機。但曹操聽從了謀士的建議,只以七萬兵馬就拿下了袁紹的七十萬大軍,取得了北方霸權。這是謙虛與自滿較量的很好例證。劉備更不必說,最初的劉備就是一位賣草鞋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空有一腔抱負的屌絲青年。但因為他的謙虛,而使關羽、張飛、趙云這些忠義之士對他誓死相從;因為他的謙虛,可以“三顧茅廬”,而獲得天下第一謀士諸葛亮,奠定了他可以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基礎。所以,謙虛真得是英雄的首要姿態,只有那些看不起別人的人,才是真正的愚笨。
如何做到謙虛,書中還提到一點,也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要有危機意識。就像前面所說人生變化無常,形勢變化多端,我們必須時刻持有一種危機意識,為未來的各種不測做好積蓄和儲備。只有這樣,等危機和困難來臨時,我們才能有底氣去應對。稻盛先生是這樣,中國的知名企業家馬云先生也是這樣做。當身邊的人們淡忘了金融危機,正陶醉于賺了多少倍,股票掙了多少時,馬云卻要告誡阿里巴巴員工要肩負起“冬天的使命”。中國有句古話:“陽光底下修屋頂!”是說晴天就要做好陰天的準備,等風雨來臨,再去修補為時就晚了。所以馬云在經濟景氣時注重儲備,在經濟低迷時注意投資。這種努力,看起來謹慎而穩重,卻是對奮斗目標和初心的清醒堅守!這一點和“全力以赴去努力”的核心要義也是一脈相承的。
稻盛和夫先生還認為,即便自己成功了,這份成功也絕不只屬于自己一個人,我們要感恩于每一位支持幫助過我們的人。同時,我們更要敬畏自然,人類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榮耀,不是我們征服了自然,而是自然賦予了我們機會,成就了我們的事業。反過來,當我們以這種謙虛的態度,去樹立我們的理想,發展我們的事業,我們的格局也會更加開闊。正如稻盛和夫先生所總結,謙虛這一美德的本質在于,自己的才能用來為“公”是第一義,用來為“私”是第二義。謙虛這種態度,讓我們摒棄以自我為中心,我們不只是為自己而努力,我們更要追求更廣泛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效益。而這正是推動我們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思利他、謀求社會效益,是奮斗的最終目標。
前面說過“努力”“謙虛”“利他”這三種精神其實是一以貫之的。因為,全力以赴做一件事時,我們才能獲得純粹的內心,這種純粹會讓我們心生慈悲而愿意利他。而謙虛,則讓我們脫離“自我為中心”,而甘心于利他。
為什么要有利他精神呢?因為當我們有“利他”的使命時,我們才會跟更多的伙伴產生共鳴。因為當我們把更廣泛的社會效益作為奮斗的理想和目標時,我們才能將更多的人團結和凝聚在一起。
稻盛和夫當年創建KDDI公司時,對通信事業幾乎一無所知,完全是因為要推動通信行業的變革。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營通信企業NTT一家壟斷日本市場,導致通信費用高昂,民眾怨聲載道。這時,如果有新的企業介入通信行業,展開正當競爭,通信費用自會降低。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所有企業都介于風險太大,不敢與實力強大的NTT抗衡。稻盛和夫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創建KDDI。在他報名前6個月里,他每天都逼問自己,并不斷明確自己做這件事是“動機至善、私心了無”。隨后的競爭中,還有兩家企業也同時加入,資金和技術都遠勝于KDDI,但是最不被看好的KDDI卻最后勝出。馬云在創辦阿里巴巴時,他對網絡技術也知之甚少,對于公司技術的確認,他總是先讓網絡工程師開發出技術來,然后自己站在客戶的角度去試用。正是因為這種客戶至上的立場,才讓阿里巴巴獲得了如此廣大的市場。這兩個例子就證明了利他精神所能產生的力量。
那么,為什么我們就算困難重重,也要先去想“利他”呢?因為“利他”才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突破的機遇。就拿今年新冠疫情下經濟形勢來說,很多企業一方面開源節流、調整產品、開發線上服務,另一方面也充分參與到了抗疫之中。例如,一些超市低價為社區居民提供生鮮產品和消毒產品;一些飲食門店免費為社區空巢老人和居家隔離人員送餐;環保公司利用科技創新加強垃圾站點維護和廢棄口罩的收集等。這些企業就是抓住了危機同時帶來的機遇,面向多元的社會需求,發揮自身的優勢和能力,既利他,解決了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持續的效益,實現了轉“危”為“機”。
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項精進》,道出了成長與發展的底層思維,這些思維理念看似熟悉,但真正只有我們反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我們身上產生實實在在的作用。所以,想要逆襲,想要成功,想要持續發展,不妨認真借鑒“六項精進”,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