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個月,是考驗孩子耐力和心態的關鍵時期,也是考驗為人父母定力的緊要關頭。初三,不是孩子一個人在戰斗,是一家子在并肩作戰。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過課題分離的理論,其主張在人際關系中明確區分自我和他人的責任邊界,理清個人可控范圍與不可控范圍,通過設立心理界限減少內耗。這個在親子關系中,最值得反思。我們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常常以焦慮的方式來表達,焦慮的結果就容易對孩子強加自己的想法,邊界不清,以致于對孩子的學習過度干涉,越俎代庖。結果孩子不樂意,父母很受傷,破壞親子關系。
在這段時間里,我嘗試走進孩子的學習科目,甚至拿起多年不做的題目,和孩子一起做。我要求自己投入大做題中,純粹帶著一種好奇,盡量走進孩子的世界,感受她的糾結和壓力,避免緊盯著孩子輸出我的焦慮。我通過做題,收獲了和孩子并肩作戰的感覺,也更理解了孩子面臨的學習困境。當然,有好朋友也質疑我,我這樣做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或者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就會對孩子有所求。如果從孩子角度看,也許會有這樣的壓力吧,我也盡量弱化自己對孩子的負面,而把專注力放在做題上來,當孩子有需要的時候,我還可以“同學”身份和她一起探討。和孩子一起刷題的這兩個月里,我認真地學完了孩子的化學課本,以及孩子的化學作業,也參與了孩子一輪復習的數學練習。我做得很慢,但覺得很充實,重拾放了三十年的理科知識,很多都是從零開始,很難但也充滿了探索的樂趣。我試圖搞懂當年不擅長的科目,給孩子做一個學習的榜樣。寒假里,孩子去上課,我就在家里認真啃化學書,做好筆記,晚上就和孩子預習一遍。假期里孩子很爭氣,一直堅持上課,連大年初二都在運動打卡。我也是,一邊堅持鍛煉,一邊和孩子一起學習。
半個學期的努力,或許在孩子的成績上,并沒有明顯的進步,在學習知識方面,我其實給不了孩子什么幫助,對孩子的考試試題并沒有研究。但我想,我這些日子的付出,讓我收獲一份穩定的心態,也給了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在學習上不放棄的榜樣。我能做的就只有這些,如果還有什么做不到的,那一定是我認識的盲區,是我這個母親的局限,孩子要接納這樣的現實。但我不后悔,因為,我已經盡己所能做一個目前能做到的,無悔無憾。
馬上就要報考了,孩子現在的成績,讓我們很為難,一模的成績幾乎與普高絕緣,但是孩子的目標卻是上一所重點高中,理想與現實距離甚遠。希望二模會給我一個更樂觀的信號。
在和孩子一起艱難跋涉的日子里,我發現孩子沒有對自己喪失信心,而且有了沖刺的心態,自覺性有了提高,這是很了不起的進步。愿孩子中考順利,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