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早知道利用蜂蜜的抗菌作用,所以古代有利用蜂蜜腌漬肉類防腐保持新鮮,而在現代,則利用蜂蜜治療刀傷、燙傷,內服對支氣管炎、咽喉炎、消化性潰瘍也均有一定療效。
蜂蜜的抗菌作用從何而來?其實經過相關研究,已經有較深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蜂蜜的高滲透作用
蜂蜜是一種飽和甚至過飽和的糖溶液,糖分子和水分子相互作用,只留下極少量的游離水可供微生物利用。其水活度(aw,即天然環境中微生物可實際利用的自由水或游離水的含量)。天然成熟蜂蜜的aw值為0.63,幾乎所有細菌生長繁殖所需的aw范圍為0.9~0.98.因此引起傷口感染的細菌,不但不能從蜂蜜中取得生活用水,反而會被高糖度的蜂蜜脫水而死亡。
2、蜂蜜的酸度
天然蜂蜜是酸性的,PH都在3.2~4.5,大多數病原菌生長繁殖的適宜pH多在7.2~7.4,因此蜂蜜的這種酸度足以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生長繁殖。
3、源于蜜蜂的抗菌因素
蜂蜜中含有蜜蜂的唾液腺、蜜腺分泌的某些酶,有抗菌作用的主要是溶菌酶和葡萄糖氧化酶
溶菌酶:一種堿性低分子蛋白質,主要作用于革蘭氏陽性菌,使其細胞壁的主要成分β-1.4糖苷鏈斷裂,造成細胞壁破裂,引起細菌死亡。
葡萄糖氧化酶:將蜂蜜中的葡萄糖氧化為葡萄糖酸和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活性氧是殺死細菌及真菌的重要成分。過氧化氫分解時產生的氧化性很強的游離基,使細菌細胞中酶蛋白上的硫基氧化失去活性,表現出殺菌效果。
(革蘭氏染色法用于鑒別細菌,把眾多的細菌分為兩大類,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大多數化膿性球菌都屬于革蘭氏氏陽性菌,它們能產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數腸道菌多屬于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產生內毒素,靠內毒素使人致病。)
4、源于蜜源植物的抗菌因素
某些植物的蜜汁就帶有殺菌物質,主要有:黃酮類化合物,如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鼠李素、松屬素、短葉松素、高良姜精、柯因等都具有抗菌作用。
揮發性物質:蒎烯、苧烯、桉葉油、芳樟醇、苯甲酸等等
邦特(Bernd)曾研究131種不同品種的蜂蜜對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在瓊脂培養基中含有25%蜂蜜時,這兩種球菌都完全被抑制,而且不同品種的蜂蜜其實驗結果完全相同。我國學者的相關實驗表明:蜂蜜抑菌和殺菌功能隨蜜液濃度變化,低濃度有抑菌作用,高濃度有殺菌作用。
近百年來,各國學者對于蜂蜜的抗菌活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證明蜂蜜對產檢桿菌屬、桿菌屬、沙門氏菌屬、志賀氏菌屬、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中的60多種細菌以及7種真菌有抑菌性。蜂蜜對其中的炭疽桿菌、大腸桿菌、肺炎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很多細菌都有殺菌活性,在此就不一一摘錄了。
總體說來,蜂蜜抗菌,其作用機理除蜂蜜的滲透性和酸度外,其它兩方面的因素根據不同蜂蜜品種,其抗菌物質的種類、含量及抗菌效果有差異,因為各種蜂蜜的植物來源不同所含抗菌物質各異,而且它們的抗菌活性受熱、光以及貯存時間等條件的影響。所以,作為醫療保健作用的蜂蜜應選用新鮮的、未經加熱加工處理的成熟天然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