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 ?熙寧三年春,時近清明,花嫣柳艷,乍暖還寒。汴京城外游人如織,歡聲笑語中,王雱遇到了同在踏春游玩的龐荻,一場邂逅開始了他們苦樂交織的悲喜人生。
? 一個是剛剛當朝宰執王安石的公子,‘’未冠,已著書數萬言‘’,才華橫溢,有報國之志;一個是翰林清貴龐公的愛女,亦是才情兼備,才子佳人相互傾慕,又門當戶對,自是一番好姻緣。王安石和龐公雖然政見不同,卻也真是那個時代最開明的父親,微笑著,給予了這對小兒女最真切的祝福。
早慧天才
? ?王雱生于宋仁宗慶歷四年,一個無論是對于北宋政局,還是對于那些已經或即將閃耀光芒的士大夫來說,都十分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宋和西夏達成和議,邊境出現暫時和平局面;這一年,''慶歷新政''失敗,范仲淹謫守鄧州,在這里完成了名篇《岳陽樓記》,抒發了改革失敗的復雜心情;這一年,王安石蟄伏在淮南節度判官任上已經兩年,滿懷濟世安邦的人生理想,開始邁出領導‘’熙寧變法’’的第一步……這一切,都意味著王雱這個新生兒,將和北宋政壇和跌宕起伏的改革大業之間,發生一些聯系。
?王雱自幼聰慧,才智過人。數歲時,有客人指著籠中的一獐一鹿考較他,何者為鹿何者為獐,王雱不識,不過他巧妙地回答,獐邊為鹿,鹿邊為獐,令客人大為驚奇。十三歲那年,當他聽到有人談論青海番部之事,不無憂慮地嘆道:''此可撫也,使西夏得之,則吾敵強而邊患博矣''。一個十三歲的翩翩少年,能夠對國家大事洞若觀火,可見王雱少年老成。治平四年,豐神俊朗的王家公子沿著他父親當年的軌跡,同樣懷揣抱負與理想,奔赴汴梁參加國家挑選。他也果不負神童之名,當年便考取進士,真個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
初入仕途
?科舉登第那年,王雱二十四歲。觀宋史及其他史籍記載,王雱一生絕非風流公子一類人物,而是醉心于政治經學,少年老成之人,老成到幾乎從不填詞,今存其詞不過兩首。從治平四年到熙寧三年這四年時間,王雱‘’作策三十篇,極論天下事‘’,通過策問,分析時局表達政見,在士大夫之間引起廣泛熱議。他還著書立說,寫作,《老子訓傳》《佛經義解.》《莊子注》等一系列著作,尤其是《老子訓傳》,印行后被認為是真正懂得''道德性命''的著作,被廣泛贊譽。王雱的才華和見解不僅在士大夫階層引起波瀾,還吸引了神宗皇帝的矚目,一度被倚為智囊,十分信賴。
風云突變
? 仕途通達,春風得意之時,雷電和風雨也隨之而來。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實在是太過激烈,黨爭也隨之而起。作為兒子,王雱與父親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作為變法的助手,他極力幫助父親排除異己。為了不使龐荻為難,反對變法的龐公也早早地辭官歸隱。多年的政治斗爭使王雱本就急躁的性子變本加厲,突然患上的惡疾也使他難以接受,作為妻子的龐荻希望能用自己的溫情使他變得平和,可這份包容非但沒有好的結果,反而使她自己受到了更大的傷害!王雱更加狂暴,甚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因為覺得孩子與自己長得不像,他便天天疑神疑鬼,最終使孩子驚悸而死,龐荻也因此愈加消瘦。在王安石的干預下,龐荻選擇了分居
。
? 病入膏肓的王雱悔恨自己的所為,對于妻子,他并非不愛,可他也知道自己的粗暴給妻子那顆愛他的心造成了怎樣的傷害。或許他預料到了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他希望妻子找到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后半生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出身書香世家的龐荻自然也愛著自己的丈夫,也許只是當年那個踏春游玩風神朗玉的陌上公子的身影,可家風熏陶也使她不能接受如此要求。王雱忍著生命最后內心的悲辛,故意冷淡自己的愛人,希望使自己愛的人對自己失望。我在想,他的心里是不是在泣血?我實在難以想象他的內心經過了怎樣的煎熬,又是怎樣一種錐心刺骨的疼痛。一切的努力無法打敗龐荻的堅韌,王雱最后希望父親能出面做主,來了卻這樁心愿。
曲終人散
? 王安石一邊心疼自己的兒子,可眼見龐荻所受折磨,也痛惜兒媳的遭遇,經過細細思量,王家最后決定在王雱生前將龐荻以王家義女的身份嫁給王雱好友昌王趙顥。龐荻在王雱生前就別嫁而非被休,在那個時代可以說是驚天駭地的行為,王安石父子對龐荻的一番深情,的確有超越時代的人文情懷。
? 龐荻披上吉服,上花轎準備再婚時,正值王雱病危。此時,在他的身邊只有他一輩子追隨和仰慕的父親陪伴著他。于病榻上回想自己的人生,自然是百感交集,自幼仰慕圣賢之道,立志匡扶大宋,從不屑于填詞這種酸腐文人游戲的王雱心中那根柔軟的弦還是被撥動了。也許送親的隊伍已經遠去,可他會還念著妻子的音容笑貌,還會想起汴京城外初見的那位女子,于是,一曲《眼兒媚》成了他留在世上的最后的真情:
? ? ? ? ? ? ? ? ? ? ? ? ? ? ? ? ? ? ? 楊柳絲絲弄輕柔。
? ? ? ? ? ? ? ? ? ? ? ? ? ? ? ? ? ? ? ? ? ?煙縷織成愁,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棠未雨,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梨花先雪,
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
歸夢繞秦樓。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
豆蔻梢頭。
后記
? 熙寧七年,王雱去世,年僅三十二歲。后人非但沒有因此看輕龐荻,反而更欽佩王家父子的胸襟氣量,亦有頗多感懷。遭遇親信背叛,愛子病逝,皇帝冷遇的王安石心灰意冷,二次辭相,攜老妻歸隱江寧。至此,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在一片唏噓中宣告結束,被稱為小圣人的王雱最后也沒能憑借變法流芳百世。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