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kindle上閱讀嚴歌苓的文章,除了對她的文字著迷之外,也佩服于她生活習(xí)慣的超常自律。
她曾被人問起怎么能寫那么多書。
她說,我當(dāng)過兵,對自己是有紀律要求的。當(dāng)你懂得自律,那些困難都不算什么,人必須對自己負責(zé)。
她的自律,就是每天至少寫作六小時,隔一天游泳1000米,幾十年如一日。就算每次坐到書桌前,她都會全身顫抖、痛苦到不行。但她知道,唯有自律,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她獲得的榮譽數(shù)不勝數(shù):美國哥倫比亞藝術(shù)學(xué)院最佳實驗小說獎,香港亞洲周刊小說獎,臺灣洪醒夫文學(xué)獎,亞太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編劇獎……
但是她這些金字塔頂端的光芒,累積于一個作家每天雷打不動的寫作堅持,源于“不寫會死”的強大自律。
之前在知乎上見過一個問題:“你見過最不求上進的人是什么樣子?”
點贊數(shù)第一的回答是:
我見過的最不求上進的人,他們?yōu)楝F(xiàn)狀焦慮,又沒有毅力踐行決心去改變自己
三分鐘熱度,時常憎惡自己的不爭氣,堅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堅持不下去。
終日混跡社交網(wǎng)絡(luò),臉色蠟黃地對著手機和電腦的冷光屏,可以說上幾句話的人卻寥寥無幾。
他們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沒在人群中,卻過著最煎熬的日子。
短短的幾行字,卻描繪出了大多數(shù)人每日的生活軌跡,即便有人知道了原因,但就是改變不了,就是不能對自己“心狠手辣”一點。
前段時間,我一直處于忙忙叨叨之中,時間安排得很滿檔,但卻沒有為寫作留出多少整塊的時間,自從把碼字調(diào)到早起進行之后,中斷便多了,睡不夠,沒有素材成了兩個最主要的問題,自律便也在拖拖拉拉中變得所剩無幾,最后早晨起不來的借口卻多于一切。
于是起不來-不能碼字-內(nèi)心焦急-繼續(xù)起不來的模式成了前段時間最煎熬的日子,盡管如此還是用疲勞掩蓋著事實,自律卻變得毫無章節(jié)起來。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有這樣一句話: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我重新開始明白自律的意義,一個積極有意義的自律不會摧毀一個人,但是不自律卻會像溫水煮青蛙般摧毀一個人的心智、外貌、乃至未來。
其實自律,是成為更好的最低成本。
前年在一個學(xué)習(xí)班里,我曾遇見過一位三十出頭的女性,即便我們在課堂上只有短短幾句話交流,但迄今為止我依舊可以清晰的憶起她的模樣:勻稱的身材,沒有一塊多余的贅肉,梳著一頭利落的盤發(fā),兩側(cè)的碎發(fā)被巧妙地辮在一起成了兩縷細細的麻花辮,辮子的末梢服帖地卷進了腦后的發(fā)髻中,透過精致的妝容,可以看得出皮膚底子很好,一雙靈動的大眼睛分外若人注目,忽閃忽閃的睫毛纖長而錯落有致,嘴唇透著淡雅的粉色,搭配一襲優(yōu)雅的連衣裙,讓人賞心悅目。
之后我們沒有再見過面,但是互留的微信里,我逐漸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那是一名擁有三個身份繁忙事情的人-寫作者、攝影師、設(shè)計師。
在朋友圈里經(jīng)常可以看見她早起打卡晨跑的圖片,幾乎是每天五公里的狀態(tài)。
如今憶起,我深深覺得,沒有任何一種美好的人生,是通過隨心所欲來獲取的,每一種自由與美麗的背后,必定有許多我們看不見的付出與自律,有一些甚至是帶著自虐性的。
但是自律的最后便是習(xí)慣的養(yǎng)成,是讓生命變得更自由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
每一個能堅持下去的自律,都會成為蛻變的契機。所以每一個想要成為更好的你,自律是最低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