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為了讓女兒體驗吵架和一個老奶奶吵架了。
那天是女兒幼兒園家長觀摩日,女兒從幼兒園吃完午飯,我就帶她回家,路上帶著她陪我去一家餐廳吃午飯。
午間餐廳座位很緊張,很多人都在拼桌。我看到一位先生馬上要吃完,就問:"您對面沒人吧?"先生回答我沒人,于是我在這張四人桌其中的一個椅子上坐下。月亮說我想做沙發,我說:"那一會兒叔叔吃完你就坐在媽媽對面,那就是沙發座兒。"
正在這時,一個男的朝著我的座位走過來說:"這是我的座位!"
我:"為什么說是你的座兒?"
男人:"因為我剛才去點餐了。"說著他的飯就由服務員端上來了,我心里想月亮想坐沙發座,那我們就拼座吧。
我正起身想和女兒坐對面,一個老太太突然帶著一個小孩子一下子就坐在對面的沙發座了。這下子我和女兒就沒座兒了。我跟老太太講:"我和孩子要坐在這里的。"
老太太:"我問那個男的了,他說吃完了!"
我:"他是吃完了,但是我已經提前確認坐在這里了。"
老太太很不講理:"反正我已經問了那個男的了!"
我有些無奈,心里想再找一個座位算了。就在這時,月亮很不高興一邊哭一邊說:"我就要坐這里!"而且坐在地上不起來了。
我看著女兒用大哭和坐地上為自己爭取利益很有理,心里很心疼,我需要支持她。同時我發現坐在了我剛才讓出的四人桌的三個人對于這個受了委屈大哭的孩子完全沒有注意,相反好像很得意地坐在自己掠奪的戰利品上。
我非常憤怒!
我本人很少在公共場合跟人發生爭執的,但是我不想讓我的女兒學習"當別人無理時不去講理而是直接選擇忍讓。"
于是,我選擇跟老太太理論而不是和那個男人,因為男人有一個證據是服務員確實按照桌號給他送了餐。我對老太太說:"這個位子是我們的,你坐下之前,我已經坐在座位上。本來我看你帶著孩子也不容易想讓你坐在這里,但是我的女兒比你的孩子還小,她不同意,她希望尊重她的想法!所以,請你離開!"
老太太立馬進入戰斗模式:"我問那個男的了!他說他吃完了!憑什么你說是你的座位?"
……
我們吵起來了……
這場吵架最后因為服務員的勸阻,并幫我們找到一個新座位而結束。
我和月亮坐在新座位上,月亮還在不高興地說:"我就想坐剛才那兒。"
我:"月亮,媽媽非常欣賞你堅持自己觀點,并為自己的目標實現一直堅持的韌勁兒!所以媽媽選擇了跟老奶奶理論。就因為媽媽選擇了理論也就需要接受理論可能帶來的結果--吵架和吵架帶來的不開心。因為這是媽媽的選擇所以媽媽接受這個結果。同時,你也想想你為什么要堅持坐在那里?坐在那里其實我們是想讓自己開心,是嗎?
月亮:是。
我:但是媽媽吵完架以后并不開心。你開心嗎?"
月亮:"不開心!"
我:"對呀!你看,我們的目標是開心!和開心在一起可能的方式是:
A 跟老奶奶吵架,拿回座位,然后我們開心吃飯。
B 選擇一個新座位可以最快速度開心吃飯。
C 讓老奶奶開心離開,我們開心坐在你想要的座位吃飯。
但是方案A可能升級為吵架,也可能要不回來,還讓自己生氣。方案C媽媽當時的身體已經沒有能量讓老奶奶開心離開了,因為媽媽餓了沒力氣了。
那么,哪個方案讓我們輕而易舉開心呢?我們可以依據這個做重新選擇。媽媽現在覺得我們坐在這里踏踏實實吃飯會很開心!你想和開心在一起嗎?"
月點點頭。
我:"這里也有你喜歡的沙發,它還能帶給我們開心,你愿意嗎?"
月:"愿意。"
我們開始點餐時,月亮還在想著什么……
我:月亮,在媽媽看來老奶奶剛才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即使她做了不正確的行為她也是值得尊重的老奶奶!你說對嗎?
月亮點頭:對!
我:那你知道嗎?一個真正值得尊重的人需要行為和人品一致。老奶奶剛才的行為確實需要成長,媽媽是專業幫助人成長的教練,媽媽有能力幫助老奶奶成長。但是找媽媽幫助的人是需要給媽媽付費的,因為她們覺得自己有價值愿意為自己的成長付費,同時媽媽的能力可以保證這個成長的過程讓雙方都開心。而剛才的媽媽沒有選擇幫助老奶奶成長還有一個原因是老奶奶當時沒有意愿更沒有給媽媽付費。對于身體想馬上吃飯的媽媽來講,在那個時候我選擇不幫助沒意愿也不付費的老奶奶,和自己開心吃飯在一起,因為身體告訴媽媽這個最重要。
月一直認真地聽著……然后說:媽媽說的對!
說完,我真的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發生。
總結:
第一,如何面對與小朋友的沖突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學習的。媽媽與別人發生沖突時正是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沖突特別棒的機會。
第二,教會孩子在與人發生沖突時根據自己的目標做回應。
第三,在沖突中因為自然的情緒使然,偶爾的沖突回應不能創造讓目標價值最大化是很正常的。同時,當我們和目標在一起,保持覺察,就可以把每個上一次的回應當做下一次重新回應的經驗和禮物。
第四,解決沖突的最高境界是讓別人高興自己高興,但是還有一個最高境界是:和一個人雙贏與不雙贏的選擇權由我來掌控。我今天選擇不與老奶奶雙贏,就是在跟自己的身體和價值觀雙贏,聽從自己的內心。愛自己才能有更大的力量去跟別人雙贏。
第六,媽媽是正常的人,我們不能保證每次行為都是正確的,但智慧的媽媽可以保證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豐富的精神體驗和財富,讓生活中的每個體驗變成孩子心智成長的機會。
第七,有時候媽媽的價值觀也會局限孩子的體驗。本來我也覺得"吵架很丟人"所以吵架基本不會出現在我的生活里,一般為了和不吵架在一起會在沖突時選擇隱忍。但是今天發現偶爾的吵架也在拓寬我的價值觀。感受吵架是和自己的目標在一起是愛孩子的表現。同時讓我收獲了每次我的"隱忍"策略不是"隱忍",是與自己的雙贏,是最高境界。以后再看見有媽媽因為孩子在和別人吵架,我會更多地看到媽媽對孩子的愛而不是用判斷去評價她"低素質"。想到這里也對老奶奶更多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