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強力推動義務教育普及以后,絕大多數人這輩子都會經歷校園生活,會和稱之為“老師”的人在一起渡過一段時光。
那么你還記不記得,曾經感受過老師些許的愛?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教師所從事的教育活動當中,“愛”這個詞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沒有愛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沒有愛的學校,不過是一片戈壁沙漠。
愛是師德的核心。
很多的文章在鋪陳了一大堆之后,都是這樣結尾——“這就是愛”。實際上很難說清楚愛是什么,就算范圍縮小點——師生之間的愛是什么,也未必弄的明白。在某個教師節某個城市的報紙上曾經登載過一篇優秀教師的報道,標題大大的寫著“好的老師是學生的大眾情人”。由這個標題可以得到的啟發是:盡管搞不清楚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愛是什么,但是它和愛情有幾分接近。
說到愛情,那就有一大堆東西了,我比較推崇的一句話出自法國文藝愛情電影《兩小無猜(Love.Me.If.You.Dare)》 :
好的愛情是你通過一個人看到整個世界,壞的愛情是你為了一個人舍棄世界。
Good love makes you see the whole world from one person while bad love makes you abandon the whole world for one person.
借助這句話的樣式,對于師生之愛,可以這樣表達:
好的愛是你通過愛一個人看到了整個世界,壞的愛是你愛上一個人把他(她)當作了這個世界的全部。
這句話,要比其它晦澀的、如霧里看花的話語要好的多。
首先,它說明了“愛”是有好壞之分,這個聽起來有點“哲學味”:一件事物必然有它的兩面性,好與壞,善與惡,愛與恨,往往是共存于一體,天使的一半是魔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一則負面新聞中,某個學生因為老師直接動手剪掉了不合學校儀表規范的頭發而自殺,采訪中這位老師痛心疾首的說她是非常愛這些學生的,包括被她剪掉頭發的那個。如果確實如這位老師所言,那么顯然這個愛是帶有負面色彩。
其次,這句話給出了一個好的“愛”與壞的“愛”的標準。這個判斷依據概括起來就是一個關鍵詞:狹隘。顯然愛的付出和得到并不是最為重要的,“愛除自身外無施與,除自身外無接受。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紀伯倫)”。
當老師去愛學生的時候,并不要求去你去付出什么,或者說要讓學生得到什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通過愛學生而看到一個更加豐富多樣的世界,通過愛學生擴展自己的眼界,讓愛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此時直接得益的一方恰好是老師本人。而且,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老師去愛學生,而是要倒過來,是老師想辦法讓學生愛上自己,然后,讓學生從自己看到一個完整的世界,如此學生才能受益。
因為現行的教學分科體系的緣故,許多老師被分割和限制在某個科目里,這時候一個老師的修養、包容、眼界才是他與學生保持親密關系時最重要的,只有這些可以給學生展示出整個世界,只有當一個老師具有完整人格的時候,他才有資格去愛學生同樣也被學生愛,才有可能展示出一個完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