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貧困家庭女孩王心儀,畢業于河北棗強中學。今年高考以707分的高分,被北大中文系錄取。
她寫的一篇關于自己、關于貧窮、關于希望的文章,被網絡媒體冠以“感謝貧窮”之名,在報道推出之后,迅速刷屏。
這的確是一個不甘于貧窮,在困境中永不屈服、心懷感恩,有著滿滿正能量的故事。
2
這個世界上,貧窮就是貧窮,貧窮是永遠的記憶,是難以抹去的傷痛,是用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必須去降服的一個惡魔,必須去戰勝的一場瘟疫。
王心儀應該飽受貧窮之苦,在她的文章中曾寫道:“貧窮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
沒有人喜歡天生貧窮,誰都愿出生就在羅馬。貧窮本身沒有意義,貧窮絕對不是什么好事兒,貧窮也絕不是拿來炫耀的資本。人人都詛咒貧窮,相信每個人對于貧窮,都會避而遠之。
貧窮我們可以記住,貧困我們可以改變,貧困的本身不值得感謝。但是我們要感謝的是,貧窮所帶來的抗爭與進取的力量,貧窮給人們以激勵、磨練與鍛造的機會。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窮人家的孩子更懂事。正因為王心儀經歷了貧窮,使她更懂得了生活的艱辛,更明白了人生的逆襲需要不懈的努力,更知曉了貧窮不是墮落消沉的理由,更參悟了貧窮是堅強的根源,堅強的人永遠不會向貧窮低頭的道理。
于是就由了王心儀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文字:“感謝貧窮,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于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靄,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
并不是所有的貧窮都是教育資源,也并不是所有貧窮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貧窮的家庭千千萬,寒門學子更是萬萬千,“寒門已難出貴子”,王心儀為什么卻能夠成功逆襲?
3
我以為除了感謝貧窮所帶給心儀的苦難孕育,奮進激發,首先更應該感謝的是心儀的父母,心儀的家庭,心儀父母所給她的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很重要。前幾天,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是白搭》,盡管我的公眾號才剛剛開起,但是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說明大家對家庭教育很重視。
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影響孩子成長的是家庭,對于家庭,那是孩子幸福的港灣,生長的搖籃,成長的土地。每個孩子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土地能夠讓種子開花,但是它播在什么樣的土地上,他可能會開出不同的花。
家庭教育是隨時隨地都在發生的教育,是沒有門檻的教育,也是最廉價的教育,更是最好的教育。每一個孩子成為一個優秀人的背后,我們總能看到父母那動人的背影,找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因子。
或許你要說,農村父母又沒有多少文化,每天都與黃土、與煩瑣的家務打交道,成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的父母還常常嘮嘮叨叨,哪有時間教育,也不知道怎么教育,怎么會有什么好的家庭教育。
其實好的家庭教育與文化無關。那些學高八斗、蠻有才華的父母不一定能夠給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過于溺愛,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幾歲就上幾個興趣班、特長班,過早割斷親情,把孩子遠送異國他鄉求學,差不多都是那些高知家庭干的。
我以為,那些高知、高學歷的家庭,包括那些特別富裕的家庭,如果不懂得善待他人,不懂得善待孩子,不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識,這樣的家庭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相反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災難。
很多父母雖然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但他們本份、純樸、厚道、善良、誠懇、勤勞,對孩子就像對待莊稼禾苗一樣,有一份樸素的情感,有一顆平常的心,他們沒有功利,也沒有焦慮,然而所積淀的那種淡淡的、樸樸素素的家風,對孩子那就是一種教化,一種潤澤,一種春風化雨,一種隨風潛入夜式的家庭教育。
王心儀所遇到的就是這樣的父母,所沐浴到的就是這種家風,所接受到的就是這樣的家庭教育。
4
王心儀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家庭條件差,媽媽體弱多病,姥姥生病去世,姥爺生活不能自理,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但是她的爸爸、媽媽卻靠雙手、靠勤勞,靠外出打工和幾畝土地支撐著這個家。
母親雖然瘦弱有病,但每天堅持接送孩子,風雨無阻,孩子看到了母親的愛和堅韌。
有同學嘲笑自己孩子的貧窮,母親沒有咒罵,而是教孩子不必介意,踏實做好自己的事。
母親雖然沒有文化,卻重視孩子的教育,開始早教,一歲女孩就可以背很多唐詩,并提前一年上學。
母親面對愛心人士要對心儀和弟弟的資助,卻對心儀說:“非常感謝社會對我們這個家庭的關照,只要是自己家庭所能負擔的,絕對不會向別人請求資助。我們一家人省吃儉用,辛苦一點,也沒什么,一家人只要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心愿。錢還是去幫助比我們更需要幫助的人吧!”
母親知恩報恩,懂得感恩,從小就教育心儀要好好努力,將來以后有能力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回報國家和社會。
盡管家庭貧窮,父母卻從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絲毫的艱難勞困、辛酸苦悶,很多人都說從王心儀的臉上隨時看到的都是陽光,仿佛她所經歷的都是晴天,看不到任何陰霾。
其實她自立頑強、生氣勃勃、陽光樂觀,不管前路多么艱辛,依然對生活充滿著向往與熱愛的積極態度,正是其父母的折射。
所以說,任何先進的教育理念都比不上父母面對生活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深刻,任何先進的教育方式都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作用來得巨大!
5
當然更要感謝的是王心儀她自己。
心儀有擔當,從小學開始,她就主動幫爸爸媽媽承擔家務,經常會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喂雞割草,采摘棉花,放羊,春耕時幫媽媽在田間犁地,她在前面拉,媽媽在后面推,深一腳,淺一腳,稚嫩的肩膀過早地幫父母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擔。
心儀有孝心,媽媽身體不好,經常感冒,而且一感冒就好長時間好不了,胃不好,經常喝中藥。每次媽媽不舒服的時候,王心儀就會在一旁倒水喂藥,無微不至地照顧媽媽,并承擔起媽媽所有的家務,照顧姥爺和弟弟。她媽媽說:“心儀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真的替我分擔了很多,她像個大人一樣照顧我,幫我一起支撐這個家。”
心儀會學習,不讀死書。她樂觀開朗,視野開闊,知識面廣。她愛好畫畫,唱歌,演講,平時經常會關注時事政治、閱讀外文書籍,她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只知道讀死書的孩子。雖然她高中學的理科,然而她喜歡寫作,對文學情有獨鐘,在填報志愿的時候竟然選擇了北大中文系。
心儀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她高中時期做了三年班長,經常會幫別人解決問題,同學們誰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她都會耐心解答,每一個和她做過一段時間同桌的同學,成績都會進步。
心儀能夠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她應該早得知了自己的高考成績,其實她早就擁有了免于參與奔波勞作的 “豁免權”,即便她不去,相信父母也不會提出要求。然而就因為家境貧困,為了補貼家用,她只身一人在異地打工,當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門口之時,她還在保定一家輔導機構做輔導員。
心儀樂觀自信,堅韌不拔。對于貧窮,沒有成為她的絆腳石,卻成為了她人生路上的墊腳石。對于一系列困難,她沒有妥協,而是珍惜,并視之為人生財富。對于遭遇的一些打擊和不幸,她仍然始終面帶笑容,堅強不屈,樂觀開朗。而且深情地寫到:“你讓我領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
6
面對階層的固化和上升通道的日益變窄,很多家庭害怕孩子落后于人,便花大把大把的錢利用一切時機給孩子“大 補”,恨不得一天 24 小時都給孩子把培訓課程安排的滿滿的。
雖然金錢可以給孩子創造看起來無限好的教育環境,但是好的家庭教育是用金錢買不到的,像心儀那樣的優秀品質更是在培訓班里培養不出來的。
孩子能夠成為真正的成功者靠的是父母的身體力行,靠的是父母帶給孩子的潛移默化,靠的是家庭教育讓孩子所涵養的那種不畏艱難、永不服輸、堅韌執著的意志,那種頑強拼搏、不停奮斗、向善向上的精神。
有人說,不是所有的富貴都是幸運,不是所有的貧窮都那么可恨。這一切完全取決于有什么樣的父母,有什么樣的家庭,有什么樣的孩子。
對于心儀來說,要感謝貧窮,更要感謝她的父母,感謝她的父母帶給她的教育。當然,更要感謝在貧窮中沒有沉淪、依舊積極奮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