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考完試的第二天,我拎著孩子又開啟了我們說走就走的行程,沒有旅游攻略,沒有行程安排,中午買了前往西安的車票,簡單收拾了行李,晚上就坐上了西行的列車。
這個季節是來西安旅行的最好季節,氣溫保持在14~28℃左右,溫和而濕潤,皮膚一整天不干燥,很舒服。西安這座歷史名城我向往很久了,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踏足,這次正好可以躲過七月的暑氣和人潮如涌的游人,終于成就了我們此次夢回長安的癡想。
來西安是一定要看華清池和兵馬俑的,就像去游覽北京,你若不去登長城看故宮,你這北京之行算是白來了。所以那天一下火車我把直接轉向了去臨潼的汽車,四十分鐘的車程便到了。
華清池背靠驪山,因其擁有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這里也留下了很多歷史傳奇和故事,有上古時期女媧在這里“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說,有西周末年周幽王上演“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有盛唐時唐玄宗與楊貴妃演繹了一場凄美的愛情故事,還有近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于驪山之上。可以說驪山是中華民族歷史前進的見證。而最讓人遐想的那一個個設計絕妙的浴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該是一種怎樣奢華的享受?楊貴妃能讓“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千寵愛在一身”,到底是怎樣的奇女子?美貌與優雅的身姿自不必細說,乃最能打動唐玄宗的還是她天生是個藝術家,能歌善舞,所以才能“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然而她終究逃不過紅顏禍水的宿命,最終被賜死于馬前,縱使君王掩面悲痛,血淚相和流也不能挽救,因為在江山與美女面前,君王只能選擇江山,一代佳麗也甘愿為君捐軀,演繹出一曲千古絕唱的愛情悲劇。
離別了華清池,我們又來到依然位于驪山腳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院。1974年當地一位農民鑿井時挖掘出了大量陶俑碎片和一個人頭模樣的俑頭,他把這些物品交給博物館,從此揭開了埋葬于地下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史料記載終于得證了實物印證。當這些地下陪葬墓坑逐漸展現于世人面前,無不為兩千多年前叱咤風云的秦帝國所震驚。一是規模竟然如此宏大,我們所見到的浩大的兵馬俑坑僅是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整個墓地建有各種宮殿,光陪葬坑就種類繁多,有馬廄坑、銅車馬坑、文官俑坑、百戲俑坑、動物坑等,凡前生所擁有的死后全部帶到地下,繼續還想統領千軍萬馬,讓秦帝國永不滅亡。當然這只是他的黃粱美夢,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及錯用人才焚書坑儒等殘暴做法只會加速秦帝國的滅亡。二是驚嘆兩千多年工匠制陶技術竟然如此爐火純青,使上千個不同形式的將軍俑、武士俑、鎧甲俑都栩栩如生,形態逼真,面部神態、服飾、發型各不相同,還有戰車、馬匹都雕刻細膩,仿佛活生生的一般站立在你面前,你只是無法讀懂他們內心的想法。我真是不得不佩服兩千年前沒有多少文化的工人或農民竟有這般絕世手藝,他們個個都是偉大的雕刻家、美術家、藝術家,這也許就是我們現在要提倡學習的“工匠精神”,只要踏實專研,一份平凡的工作也會干出不平凡的一面。三是當時的治金技術至今都是個謎,出土的一把劍至今不銹,光亮銳利,后研究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那么在當時又怎樣融接上去的,著實另人不解。正是有這么多另人驚詫的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不愧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也使西安這座歷史名城擠進了世界四大古都的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