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去過一次洛陽,游覽了一些不錯的地方,但受時間所限,也有很多好去處未去尋訪,比如伊川書院。
作為中原三大書院之一的伊川書院位于洛陽南百里處的伊川縣鳴皋鎮,始建于北宋,原名叫伊皋書院。
或許說起它你不一定熟悉,但如果談及曾發生在這里的一個著名故事,你就絕對不會陌生了。
北宋時期有個進士叫楊時,好學不倦,喜歡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
程顥死之前,將楊時推薦到他的弟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天空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立著兩個雪人。程頤深受感動,從此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也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這便是“程門立雪”的故事,今天我們常用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記得錢文忠教授寫過一本書叫《季門立雪》,因為他的老師是著名學者季羨林嘛。
作為季先生的學生,錢教授繼承了季先生的衣缽,在青年研究者中是傲視同儕的佼佼者。
他寫道:“不會再有比在北大追隨恩師季羨林先生更幸運的事情了,有這段記憶伴隨我的人生,我深深地感謝上蒼。恩師和我當然是師生關系,但是,同時還有一份濃郁的祖孫之情。在那些歲月里,我完全是恩師的事業、恩師的家庭的一份子。這里收錄的文章,并不是我發表的和恩師有關的全部文字,還有更珍貴的、更足以反映恩師風骨的記憶,我還不能、也沒有形諸文字。”尊師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值此教師節來臨之際,謹以這篇小文感謝我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位老師,并祝天下所有老師教師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