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需求設計也稱之為原型設計,是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一個具體工作環節,承擔著將客戶的需求通過原型的方式進行驗證的一個重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對設計原型的迭代更新,則可以快速的、低成本的應對客戶所提出的各種要求。后期與客戶溝通完畢后,交付開發團隊的設計文件則是需求設計的最終結果呈現。
在這個需求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業務的了解、工具的使用、工作方法的提煉來達成這個需求設計的工作,以下本人將個人在工作過程中所涉及到的相關工作方法進行梳理,僅共同行參考。
方法簡述
本文將介紹的需求處理方法實則為本人在工作過程中的總結提煉而出的一套思考思維方式,本人稱之為:“知思為”思維方法。“知思為”思維方法主要是針對我們在做事情的相關思考方式的指引,具體的工作方式因人而異,本人的“知思為”思維方法僅提供思維方向參考。
知
知的意思是我們在接到客戶的需求的第一時間,不要著急去回絕客戶說做不了、不做、做等絕對結果,而是首先去了解、知悉客戶提出該需求的背后原因。
所有的需求背后總會有一堆的原因需要我們去了解,有可能是高層的管理需求、有可能是下面的執行層員工的操作需要、或者可能是近期的業務變動。而這些需要我們第一時間去知悉。
只有我們在獲得信息全面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做出最合理的決策,沒有數據、信息支撐的決策都是盲目的、不可靠的,后期肯定會帶來相關風險的,如造成項目延期、客戶滿意度下降等。
思
在我們詳細的了解到已經了解到的信息后,我們則需要對我們獲得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這個過程我稱之為思。
通過知的環節我們獲得的信息,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很多信息,如:
- 這個需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是管理需要、業務調整,還是其他;
- 后期的使用頻率是高還是低;
- 該需求的功能是主要的,還是次要的;
- 該需求實現后的功能的使用者是誰;
- 后期產生的數據的使用者是誰;
- ……
通過以上信息及結合當前的項目執行情況、業務情況等其他相關的信息的整體處理后,我們才會做成正確的決策:接受這個需求還是拒絕這個需求。
為
當做出了接受還是拒絕的決策后,就需要執行這個決策了,這個過程我稱之為為。
如果是接受,那我們就可以進行需求原型的初步設計,設計完成后一定要記得在與客戶溝通前先與項目團隊中的技術專家進行溝通,通過這個溝通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原型實現難度、成本等相關信息,同時開發團隊也會給我們提供更進一步的技術相關信息,來優化我們的原型設計。
與開發溝通之后,我們則可以將該需求原型與客戶進行溝通,開啟下一輪的“知思為”循環。
如果“思”這個環節的決策是拒絕的話,那我們則可以將我們考慮的相關原因及這個結果通過正式溝通渠道與客戶進行溝通,并存檔形成項目管理過程資產供后續查閱。
結語
以上的“知思為”思維方法簡單的闡述就是:
- 先問為什么
- 信息全面后進行思考決策
- 執行第二步的結果
該方法為本人在工作過程中的實踐總結,僅供參考。
本文為本人原創,首發于“簡書”,如需轉載,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