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塵寰
飛翔,是人類永恒的向往和追求。
腳踩著堅實大地的人們,總是希望將來有一天自己能夠飛向更加遼闊的天空,去探尋那里存在的奧秘。
所以雙腳從未離開土地的人,才會想法設法去借助更多的工具讓自己能夠飛往天空。而飛翔對于人類這樣的陸生生物來說確實太難,也許正是一直都不能實現的飛翔愿景,讓仰望天空的人去了解云層之后,天空的遼遠深處。于是才會有高闊的天空深處,漂浮著遍地鋪滿財富的“天空之城”這樣的幻想吧。
有時覺得人類的求知欲,不過是一種不斷征服的欲望,在征服大地之后,想要征服那從未有人企及過的天空秘境。
人們總渴望全知全能,可很多時候知曉得越多,想要得到的越多,卻并不一定會得到幸福和快樂。就好像當人們能夠企及天空時,才發現深邃的天空深處,不過是更加高遠的蒼穹,除了漂浮的云朵之外,一無所有。
《天空之城》,從這部動畫電影的片名便可以了解到,“飛翔”亦是這部影片的主題。
對于這個主題,雖然網絡上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我更喜歡將它理解為“自由”。人們之所以追求飛翔,其實從根本上而言,是想要擺脫對大地的依賴,追尋更多的自由。
即便宮崎駿老師在這部作品中想要表述的是“人與土地共生”的主旨,但我依然固執地熱愛這樣的自由。
《天空之城》,既然與天空和飛翔有關,那么不依靠機器便能在天空中飛翔的便一定不是人類吧。就好似巴魯和希達的相遇,在飛行石的庇佑下從天而降的希達,在雙腳踩在堅實大地上的巴魯看來簡直就是從天而降的天使。
不過所幸,希達不是天使,而是人類,不過是得到了遠超現實科技的力量庇佑罷了。
至于巴魯是在什么時候愛上希達的,也許就是在希達從天而降,他把希達抱在懷里的那個瞬間吧。
也許,有人覺得動畫是虛幻的東西,所以它展現出來的也是虛幻的。
不過,我卻覺得正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現實的制約,動畫題材才能展現出更多的事物,即便沒有真人出現,只是幾筆勾勒外加不同的色彩,也同樣可以戴上人類虛偽的假面。
就像動畫中的另外一個LAPUTA皇室成員羅穆斯卡一樣。
看過《天空之城》的人,最喜歡的影片場景可能有兩個:一是電影開始不久,飛行石閃耀著光芒,希達從天而降被巴魯抱在懷中。另外一個則是,巴魯和希達落入廢棄的礦坑,波姆爺爺讓他們看到蘊涵著飛行石成分的礦石,在黑暗中閃耀著,如繁星般璀璨。
雖然這兩個場景,個人也很喜歡,但我更喜歡的卻是另外兩幅場景。一是:落到地面上的殘破機器人守護著希達,最終被泰格莫斯號擊破,破敗的最后那瞬間,它伸出手想要再次擁抱一下希達;另外一幅場景則是在巴魯和希達進入天空之城后,城中的小花園里,巨樹根部矗立著那座墓碑,周圍或站或躺倒著早已經破損不堪的機器人,它們身上爬滿了青苔。
這種至死方休的忠誠和守護,也許只會出現在機器人身上吧……
以前不太明白為什么在《圣經》中會宣告“七宗罪”,但“貪婪”和“傲慢”卻在影片中羅穆斯卡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當然,也包含了他最終走向毀滅的結局。
如果說,影片中有一段對話能夠最明確得表述主旨,那么我相信應該是希達在廢棄的天空之城王國中,王座前說的那一句:
你說這兒是王座?
這里是墳墓,是你我的葬生之地。國家已經滅亡了,可是國王竟然茍且偷生,簡直太可笑了。我是不會把飛行石給你的,你不會再走出去。會和我一起死在這里。
我現在才明白LAPUTA怎么會滅亡,甘德亞山谷之歌里寫著: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風兒一同生存,與種子一同過冬,與鳥兒一同歌頌春天。
就算有再多驚人的武器,就算有再多可憐的機器人,沒有土地是活不了的。
在希達和巴魯牽手說出天空之城的毀滅咒語時,本以為他們會隨著天空之城的毀滅一起消亡。
但所幸這樣的毀滅中蘊含著新生,脫離禁錮的天空之城廢墟,在巨大的飛行石作用下飛往更高遠的蒼穹,而希達和巴魯最終也存活了下來。
也許,有人覺得如果希達和巴魯隨著天空之城一起毀滅,會讓這部電影的主旨得到升華,更具備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
但,我卻更喜歡這樣的結尾,算不上皆大歡喜,卻也能相視而笑,彼此擁抱。
至少可以像巴魯對希達說過的那樣:我想看看你出生的那間屋和鄉下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