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時候有過不少有意思的經歷,不過有兩件對我影響比較大。一件是在學校沒有好好學習,這個影響是負面的,讓我一直耿耿于懷。另外一件是我在大四的時候做了校學生會主席,這件事對我的產生的影響更多是正面的。今天談的就是后面這件事。
能成為學生會主席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我覺得有一個是特別重要的,那就是我干活的時候計較少,在別人看來有些傻,而在我看來,多干點活沒什么,閑著也是閑著。可就是在干這些活兒的時候,有不少好運氣就向著我聚過來了。當然這是后來想明白的。
前兩天聽吳伯凡的得到專欄,吳老師講到了給予者和索取者這個說法。他說所有的人分兩種,一種是索取者,一種是給與者,并不是說你自己“有意索取”或者“有意給與”,而是說,這是一種習慣,,是“習慣性給與”的人和“習慣性索取的人”。就我對自己的了解,我在一個組織里,作為給予者的成分應該更多一些。這個給予者和索取者的說法,讓我想起了很多自己的經歷,印證上去,發現很有道理。
可能性格使然,從小我就大大咧咧,不太愛計較。不管在哪里都習慣看看周圍有沒有活兒要干,如果周圍有別人在干活兒,而我沒什么事在那里待著,我會渾身不舒服。順便搭把手,幫個忙只覺得是舉手之勞。這種習慣從小到大,一直跟隨著我。
在我大概6,7歲的時候,一個冬天的晚上,我正在自家院子里跟小伙伴玩耍,突然來了個陌生人,說是我爸爸的朋友老陳大爺讓他來的,他們家新買的電視搞不出圖像,讓我爸去幫忙調試一下,他們家離我家隔著兩條巷子,而我對老陳大爺也只是知道有這么個人,并不熟。我爸當時沒在,我認為自己能幫忙把這個事搞定,就自告奮勇的跟著人家去了。從那時候我就是個熱心腸,而且這樣的習慣一直跟隨著我的成長。
上了大學后加入了校學生會,當時我是在文藝部。文藝部除了自己組織的大量活動之外,其他各部以及各分院、系組織活動經常需要文藝部的幫忙。很多別人不愿意去的場合我都去,部長也樂得有個人愿意去。就這樣我的課余時間就都交代給了這些形形色色的活動。平時沒有活動的時候我也愿意去團委辦公室看看有沒有什么事可以做,好像除了學習不夠上心,其他的一切活動我都充滿熱情。那個時候我除了文藝部分內要做的專業性較強的業務之外,練就了一系列各種本領,比如做條幅,掛條幅,貼海報,搬桌子,打掃衛生等等這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另外還會跟著外聯部出去拉個贊助。那時我不僅是練就了這些各種級別的技能,還跟團委老師,學生會各部的部長、部員,各分院系學生會的各種負責人都混了臉熟。當時也不清楚這能有什么用。反正就是他們干活喜歡叫我去。我也樂意去。
干這些所有的活兒我并沒計較回報,可是回報卻是自然而然的。因為干了各種活兒,所以很多工作會干,學習的機會自然就多了;因為干活接觸了很多人,所以我有什么困難,尋找幫助也更容易。
在文藝部的主要工作不言而喻,主要是策劃和組織各種以晚會為主要形式的活動,那如果只是做文藝部長,似乎把分內的事做好也就沒什么大問題,可做一名副主席的時候所涉及半徑就自然擴大了,而做一名主席可就需要對各方面要拎得清了。而一般學生會各部的活動范圍有限,那得到的鍛煉各方面能力的機會也就有限。不曾想到,我的熱心腸讓我有了機會熟悉各種業務。為后面能從文藝部長到副主席一直到主席一路所需經驗得到充分積累。
通過多做事,不論從人還是從事等各個角度讓我習得了方法,積累了經驗,進而一步一步地成長。
記得大一剛入學生會的那次分享會,師哥師姐們暢談經驗,教我們如何在學生會學到更多,鍛煉更多。那次我在主席臺上唱了一首歌,我的未來不是夢,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我說只要我們努力,我們都有機會做主席。那天師哥師姐的分享我沒有記住太多,但是那句“不計較,踏實干”的話我是記住了。我也是那么干了,結果總不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