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明節,相信大家都知道有這個節日,但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大家或許不知道,今天大任這篇文章會很詳細的介紹——清明節,讓讀者明悟,讓你我懂中華傳承。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由來
“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比缃?,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屈子死,遂端午;子推死,遂清明?!鼻迕鞴澋挠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還得從頭說起。
有兩種說法:
一、子推死,遂清明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后來的晉文公)為逃避政治迫害而流亡國外。在逃亡過程中,是一直陪伴左右的忠臣。
路上,重耳有一次因為饑餓暈倒了,一點吃的也沒有,生命危在旦夕,介子推不忍重耳餓死,居然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做了一碗肉湯,這才使得重耳沒有被餓死在荒郊野外,撿回了一條性命?!靖罟沙漯嚒?/strong>
重耳在外漂泊多年,歷盡艱辛,中年時終于回國,被推上王位,號稱晉文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即位之后,封賞群臣,卻沒有給介子推任何的封賞,也沒有給他官職。介子推也不愿做爭功討賞的人,不想與那些愛拍馬屁、阿諛奉承的人為伍,就帶著老母親隱居到綿山去了?!巨o官不言祿】
晉文公聽說后,回想起往事,羞愧莫及,親自帶人趕到介子推隱居的綿山上去找他。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求人心切的晉文公,聽從了小人的建議,放火燒山,想要逼出介子推。
遺憾的是,這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也沒有出來。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已經過世的介子推母子。裝殮時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strong>
第二年,晉文公再次帶人來到綿山祭奠介子推。當他們來到介子推母子的墳前,發現一棵枯死的柳樹已經復活了,長得十分清靈,柳枝隨風舞動。晉文公感覺就像見到介子推一樣,因此把那棵樹賜名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第二個:寒食并入清明,二者節日融合,后代之。
唐朝以前,寒食是節日,而清明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而在唐朝,寒食正式并入清明節。寒食的內涵和精神也就隨之并入清明節中,不是瞎說的哦,有記載的。
根據:《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币虼耍吨袊鴤鹘y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br>
明清時期,“清明”之稱多于“寒食”,呈取代后者之勢。后來寒食節的祭祖等習俗與清明節合并,故寒食節漸漸被人們遺忘。到現代,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節”,不知道“寒食節”之名了。但還有少數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東的一些地方。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并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系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并了寒食節。
清明的發展與演變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后續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并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代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因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節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并融匯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等習俗內容。
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的清明節,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的禁火、冷食風俗與上巳郊游等習俗活動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移置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在清明節禁火與吃冷食的習慣。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清明習俗
主要習俗
清明節在公歷4月的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是一個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開會聚餐等,這種祭祀是團聚族人的一種方式。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節令食品
由于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關于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范圍也不出北方。晉陸翙《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團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后讓家人食用。
清明雜談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梢娺@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有霜梅雨少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響雷頭個梅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節可以互祝快樂嗎?
有觀點認為:不可以。清明節的主要活動祭祖、掃墓莊重、肅穆。同時,這兩者與死亡、鬼神有關,“快樂”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
對此,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坦言,清明是可以說“清明節快樂”的,這樣的說法其實已延續很長時間;相較而言,“不能說清明節快樂”,是近兩年才冒出的說法。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人們對清明節的內涵了解不夠深。
高巍分析,清明節是春季最重要的節日,主題內容十分豐富。清明節的主題不只是掃墓,更重要的是把掃墓和踏青相結合。當我們去祝??鞓返臅r候,恰恰也代表著我們有戰勝悲傷、困難的勇氣,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今天大任就寫到這里了,下一章節談一下復活節。感興趣的等大任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