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晚上7點44分,微信終于邀請我開通原創功能了。要知道,我等這一天的來臨有多辛苦和煎熬,甚至在夢里我都想過這個場景。刷到這條消息時,我激動地搖了搖室友的肩膀,聲音不由提高了幾度,并在今天的伙食費超支的情況下又去買了幾串烤串。
我看了又看微信邀請我開通原創的內容——“謝謝你的堅持和鼓勵!”,除掉感嘆號,這句話就平淡了;同理,如果沒有吃這頓獎勵自己的夜宵,這么久的在寫東西上面的嘗試也就白費了哈哈。
我不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但是在我等待邀請的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反復地在想,我明明就保持著和他人差不多的更新頻率,寫的東西也基本上都是自己一個一個字打出來的,為什么我還是沒能收到,像個久久未收到心上人的來信的單相思少女般自怨自艾。
后來在一旁癱著的另外一個室友一語道破,“肯定是因為沒多少人看,閱讀量不高。粉絲太少。”我馬上感到了一種被撕開血淋淋真相的疼痛,對啊,盡管自己也時不時去拉人關注了,去宣傳轉發了,可還是沒幾個人看,(偷偷告訴你,我現在粉絲也沒一百個..)這時候就要篤定地相信是自己寫得還不夠好,不然,你還能怎么辦呢!
可是,轉念想了想,假若一個默默無聞的演員沒有了在臺下的觀眾,他/她還會繼續演戲嗎?假若一個籍籍無名的歌手的歌曲都賣不出去,聽眾寥寥,他/她還會繼續熱衷于自己的歌唱事業嗎?假若一個作家沒有一個讀者,他/她還會在深夜不停地在電腦前碼字嗎?
答案是會or不會,都在于自己的選擇,突然想到了梵高。
其實這段時間更新的推送,閱讀量都達到了新低,有點郁悶。然后微信就發來邀請了,估計是真的不想讓我太灰心吧。
好的,那我就不灰心啦。
再分享一個最近閱讀的《LENS》雜志里很戳中的一段話:來自日本“大和”和太鼓組合藝術總監小川正晃回憶剛建團時的日子時說的:“有的時候真的很想睡懶覺,很想多休息一會兒,但是我們必須要生活,人要吃飯,突然感覺自己被大家推上了要負責的地位,很多時候是不得不努力堅持下去。”
之前的文章啦,放出來激勵一下自己。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宣傳自己的公眾號,粉絲少閱讀量也低,非常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