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小說《那些我們沒有談過的事》后,心中五味雜陳。既為女主人公朱莉婭感到高興,她在和父親難忘的六天之旅中終于打開了自己沉積在心中多年的結怨,找尋到自己的快樂,同時也為很多人感到遺憾,我們沒有朱莉婭那么幸運,有機會和自己的父母暢所欲言,來一次真正的心靈之旅。
朱莉婭有記憶以來,父親一直在她人生重要成長階段上缺席,隨著她慢慢長大,對父愛的渴望變成了對他的怨恨,更因為她十八時,父親徹底拆撒了她和初戀愛人的戀情,父女關系降至冰點,此后,他們極少見面、交談、更談不上什么傾心的對話,有著相同的見解。就在朱莉婭結婚的前幾天,她突然接到父親秘書的電話,說他過世了。在朱莉婭準備結婚的當天,她的父親下葬。然而令人驚奇的事情發生在后邊,在她為父親下葬完之后的第二天,她的父親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再次出現在她的生活中,一個和她父親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出現在她家里。
在父親各種勸說下,她與父親開始了一次奇妙的旅程,在這短短六天的旅程中,她了解了父親的一些故事,理解了父親,真切地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也漸漸從與父親對峙的狀態中,轉變為可以耐心傾聽父親的談話,可以接受父親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到最終和父親徹底的和解。在父親離去的那一刻,她終于明白父親是愛自己的,也有勇氣說一聲,“父親,我愛你”。至此,她所有與父親的心結也煙消云散。
雖然,在小說的結尾,讀者才徹底明白,這原本都是她病重的父親刻意安排的一個“騙局”。但是卻飽含了父親對女兒濃濃的愛,也算是父親給女兒最厚重的一份禮物。
小說的結尾是圓滿的,朱莉婭不僅解除自己多年的心結,同時,也找回了自己初戀愛人,開始了自己幸福快樂的生活。
人這一生很艱難,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順順利利地度過,在成長過程中,許多人都會因各種原因,讓一些心結留存在心里,成為影響自己日后生活的陰影,甚至會像夢魘一樣揮之不去。也會有一些遺憾留存在記憶中,讓他們不敢回首往事,不敢去面對那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傷害過他們或者被他們傷害過的人。
可是,生活依然會按照它固有的軌跡前行,有些心結終究只能是永恒的心結,有些遺憾只能是畢生的遺憾。有些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勇氣去面對過往,不敢將自己的傷疤揭開,再次感受痛苦,有些時候,是命運使然,我們已沒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們打開自己塵封多年的心結,了卻心中的遺憾。比如那些和你有關的人早已失去聯系,或者已不在塵世多年。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我們無法放下過去,放下自己與自己的對峙。
正如小說中朱莉婭的父親雖說,不管童年時期,父母對子女的有意或者無意的傷害有多深,在孩子成人之后,決定他一生幸福和快樂的還是他自己,子女常常抱怨父母對自己不夠關心,卻很少了解父母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周圍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以及他們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卻很少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想法。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也許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每一個人的情緒或者利益受到傷害、打擊、侵犯時,本能的反應就是你傷害了我,我無法原諒你的傷害,或者我要報復,要仇恨下去。
梁文道曾經說過,真正讓一些事過不去的,其實是這個人自己放不下。這時,這個“自己”就變成了封鎖自己的牢籠。
很多時候,我們放不下的那個人,早已不再往來,或者去世多年,過去所有的不愉快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和未來我們都無法掌控,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不再回來,將來的未可知,我們更是難以把握。
多數的時候,我們無法原諒一個人,無法忘記一段令你耿耿于懷的往事,并不是因為這個人或者是這件事對你的傷害有多深、多重,而是因為你無法原諒自己,無法原諒在過去的這些不愉快的事件中自己的表現,或者說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俗話說得好,解鈴還須系鈴人,想要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想要化解自己的心結、怨恨,都必須靠自己,放下過去的一切,不再執著于某一件事、某一個人,唯有這樣,你才可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