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本的軍事編制并非來源于日本本土,而是借鑒了德國第二帝國,與北洋陸軍的建制有些類似。第二帝國的陸軍以師作為單位,每師1.8萬人,其中步兵1.2萬人,其他兵種約6千人。
日軍的最初是完全仿制德國的,按照一個師1.8萬人執行。但是后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作了多次改動,有的擴大,有的縮小,自己又分了很多等級。到了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后兩個戰場的展開,日軍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級師團。
甲級師團:這可以說是日軍的精銳了,下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一個整編滿員的甲級師團共有28000人。
乙級師團: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一個整編滿員的乙級師團共有24000人。
丙級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計15500人。
丁級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于機動靈活,主要用于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
與中國方面對比一下,日軍師團基本上相當于正規編制的國軍三個師,也就是一到兩個軍,裝備方面特別是甲級師團尤其精良,戰斗力大致相當于國軍的三個軍。
比如日軍的師團肌谷師團,坂元師團都是日軍的精銳,也是侵華的先鋒,這樣的一個師團可以對抗中國一個的集團軍,一個集團軍也就是3到5個軍。在中國的幾個大會戰中,比如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雖然中國軍隊很多,甚至是5倍于敵人,但是最后還是沒有打贏。
所以說當時的中國抗戰還是比較艱難,今天的抗日神劇,完全是歪曲了事實,沒有什么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