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真的很重要嗎?
by 牛餑餑
-01-
最近,尤其是2016年以來,房價像開了掛一樣瘋長,學區房的奇葩案例更是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我們的三觀,顛覆著我們的認知,刺激著我們的神經。
從北京每平米超10萬元的天價胡同到上海每平米10萬元的天價老公房,家長們似乎認定這些就是孩子們的名校之路。
你,或許,正處于這種學區房的漩渦之中;你,或許,正在岸邊觀望;但隨著孩子入學升學的時間節點紛紛趕來,我們必將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漩渦跳入者、趨之如騖。
今天,我們且不說房子的投資價值,單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說,瘋狂涌入學區房、碰破頭皮搶占學區過道,真的有必要嗎?
先問各位家長一個問題,你想把你的孩子培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
市長、企業家、主播、舞蹈家、軍人......或許,答案各不相同。
但是,我們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浮躁的社會、短平快的生活節奏、結果導向的培養模式、立竿見影的利益追求,讓我們不敢慢下來。
就像一顆樹苗,我們不斷給它施肥、加速給它澆灌、頻繁給它噴藥,它可能很快就能發粗、發長,但是這樣的“參天大樹”它會是棟梁之材嗎?
因為缺乏風雨的洗禮它的年輪不會太密集、因為缺少陽光雨露的滋潤它的葉子不會太厚重蔭盛、因為缺乏土壤的滋養它的材質可能會疏松。
現實中,我們很少,也沒人敢說,我們將來要讓孩子做一個平凡的人,因為此話剛說,來自社會的嘲諷裹挾著不懷好意就會壓過來。
而教育是慢的藝術,心理學家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的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發展的特點,可以說,兒童的每一天都在成長。
而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孩子認知發展規律,循循引導、呵護陪伴。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
我們希望他有一顆感恩的心,將來能夠感恩父母、感恩師長;
我們希望他有一個高的情商,將來能夠和領導同事很好地相處;
我們希望他有一顆寬容的心,將來能夠和舍友互致歉意;
我們希望他堅強、將來能夠笑對挫折不做玻璃心。
而這些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家長的言傳身教、來自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兒童時期,一個經常爭吵的家庭,孩子將來也必然是敏感的;一個破碎分離的家庭,孩子將來也必然是不快樂的......
孟母三遷,不是要挑學區房,而是要逃離一個差的環境。
-0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習慣養成的主導者。
我們經常會說,我們家這個很聰明、就是愛馬虎、不仔細;我們也經常聽說家長抱怨,我們家孩子一到考試就會考砸。
其實,這些都是心理狀態和習慣養成問題。
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別人家的孩子”,你就會發現,其實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并沒有多聰明,他們只不過有了一些好的習慣,
比如說,他們說話很有組織很有邏輯,他們經常課后自主復習鞏固、課前預習,他們的書包內各種資料用具擺放的的很有秩序......這些小的優秀的習慣將來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自主學習的習慣可能會使他們將來的工作更加積極更加主動,謙遜的品質會使他們將來開展工作更加順暢。
-03-
再回到學區房和名校的問題上來。
所謂的名校,其實就是擁有好的硬件條件、優秀的學校文化、雄厚的師資、優秀的同學....不可否認,這些都能給孩子帶來更好的學習環境。
但孩子最初的習慣養成,以及能不能成為名校的學生絕大部分還是取決于一個個初為人父母的你們。
一個快樂的、自信的、擁有優秀素質的孩子到哪里都會發光;一個自卑、敏感的孩子即使到了名校也會沒有出路。
所以,對于我們的孩子,無論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無論他將來是何種職業,我們都希望他是幸福的。
有了這個培養目標,我們就會側重于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
有了堅強他們遇到困難會自己克服、而不是找來爸爸媽媽庇護;有了勇敢,他們會更加從容地挑戰人生中的好多第一次;有了寬容,他們會接納別人的誤解或致歉......
所以,好的習慣能讓孩子事業更加順暢,好的心理狀態能讓孩子生活更加美好。
這樣一想,名校似乎又沒那么重要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