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不是你要想成為《X-MAN》或者《復仇者聯盟》里面那些超能力者,你就能成為那樣一個人;也不是像一些成功學告訴你的,你想成為美國總統或者世界首富,只要努力就會實現。我的意思是:在特定的條件下,人的性格特質和行為偏向是可以跟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一樣的。
我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那是給公司的某位領導招聘助理,崗位發(fā)布后,一周的時間收集了100多份簡歷,經過篩選,最后挑了20人來面試。面試的過程,我故意問了每個人兩個同樣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我們這個崗位需要性格內向的人,你認為自己是性格內向的人還是性格外向的人?”
第二個問題是:“請你具體說出至少三個自己內向型性格的例子”
了解招聘面試技巧的人應該知道,正常的面試不會問第一個問題。正常面試一般是通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質來判斷候選人的性格,而非直接問。
我為什么要這么問呢?
因為這位領導對這個崗位的人選有兩項比較核心的要求是:
1.要陽光、活潑、開朗,可以簡單理解為要偏外向型性格;
2.要人品好,講誠信。
我突發(fā)奇想,想用這兩個問題來考察這兩項核心要求。如果候選人是性格外向的、誠實的,他應該告訴我:“不好意思,我是偏外向型性格,但是我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這個崗位,希望能給我個機會展示自己。”
如果有人這么說的話,說明他至少還具備其他的三個特質:
1.清晰的自我認知。他能認清而且肯定自己的性格特質,說明他是個比較自知和清醒的人;
2.誠實與勇敢的態(tài)度。他不會因為面試官說要內向型,就把自己說成是內向型欺騙面試官;
3.自信以及敢于挑戰(zhàn)權威。能這樣說的人,說明他愿意嘗試說服面試官,這個崗位不一定如面試官所說的只適合內向型性格的人,我也有可能合適。給我一個機會,我可能會做的很好。
如果有這種人,別的方面沒有大出入的話,我會馬上錄用他。
結果是,20位候選人里面,沒有一個人是這么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最后有17位候選人的回答是“我是個性格內向的人”;有3個人的回答是“我是又內向又外向,但是偏內向的人”?;卮鸬诙€問題時,所有人都能說出三個自己內向型性格的案例。
難道是現在的社會盛產宅男腐女?可我的問題是在面試快結束才提出的,前面的部分,我依然很認真的觀察每位候選人的性格特質。我發(fā)現其實至少有一半人,明明有開朗、陽光、聲音洪亮、語言表達流暢、不怯場等特質,怎么看也不像是內向型性格的人。但是當他們聽到這兩個問題的時候,行為舉止突然發(fā)生了變化,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僅如此,他們列舉自己三個內向型性格的案例時,所有人的回答都很從容,故事也都很真實,很具說服性。那時候給我的感受是,好像他們認為自己一點外向型性格的特質都沒有,全部都是內向型的人。
這其實是一個有選擇的提取、加工和反饋信息的過程,通過欺騙自己,不自覺的隱藏自己的某部分特質,再欺騙別人的過程。人們會對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正面的、積極的信息進行思考和推敲,在大腦中提取自己需要的資料,然后通過潛意識告訴自己,你就是這樣的人,你就是具備這個特質,而且會自動的幫助你尋找很多的證據。相反,但如果是對自己負面的信息,人就很容易遺忘。
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平時教育孩子也好、管理員工也好,當你表揚他的時候他很容易就記住了,因為他覺得你表揚的對,自己就是具備你表揚的那個特質。而且在未來的行為中也會刻意去附和你表揚的這些特質。但是當你批評他的時候,他經常是很快就忘了,而且很容易下次還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們會聽到很多類似“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這種話。
所以,如果員工最近老犯錯誤,相比之下你跟他說“你最近怎么那么不仔細”,就不如說,“我一直覺得你是個認真仔細的人,能告訴我最近是怎么回事嗎?”如果你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你跟他說“你看人家別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就不如說“我覺得你是你們班最聰明的孩子,你的成績應該很靠前才對,你覺得你為什么會成績不好呢?”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正面的心理暗示,往往比負面的心理暗示有效。時刻想象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勤奮的人、是一個誠實的人。慢慢的,自己會相信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人在性格特質和行為偏向上,是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的,就看你到底有多想了。
END
若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點擊“喜歡”;若想獲取更多好文,請點擊“關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節(jié)省職場人的試錯成本和學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