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讀者朋友愿意花時間來看我寫的文章,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fā)。能改變你的某些行為,只有如此才不枉你花時間,來看一個很一般的人寫的很一般的文章。
認識別人容易,認識自己難!
在商業(yè)世界里,任何一個產(chǎn)品和服務在醞釀之初,都要先有一個獨特的定位,沒有定位,就像是一個房子沒有地基一樣,同樣的道理放在我們個人身上也是如此,但是定位必須是建立在正確且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的前提上。
所謂定位,其實就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在當下的階段,給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并且在這個位置上持續(xù)的深耕,不斷的尋求突破。
但定位又和聚焦、專注、單點突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似乎它們天生就是一家人。
傳奇人物褚時健褚老說:“我這個人,愿意多做事,不愿意多說話,做事講求踏實和認真,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但我一直是個實實在在的做事的人,而且我有十分的認真態(tài)度,做哪一行就尊重哪一行的規(guī)律。學習多,了解多、實踐多,心里就有足夠的譜氣。無論以前在玉溪卷煙廠還是今天種橙,我取得的一些成績,總有人說“學不會”其實只要掌握事情的規(guī)律,并且有認真,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我覺得是完全可以學會的?!薄恶視r健傳》
尊重規(guī)律,恪守本分,他說:我只希望當別人說起我時,會說褚時健這個人,還是做了一些事情的?!?/p>
就像美團老板王興說過的一句話:“大多數(shù)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甘愿做一切事情”用行動上的勤奮,來掩蓋思維上的懶惰,庸庸碌碌的過著麻木的生活。
又有人說:“大多數(shù)人不是不會獨立思考,而是根本就不思考。”
其實人們都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維世界,極具個人主義的單向思維看事物,似乎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是單向的,具備雙向思維的人極少。雖然我到目前也未能達到雙向思維。但一直都在不斷的修行中,世界這么大總會有一些思維方式是值得我們?nèi)W習。
就像我大師父查理芒格講過的一句話:“我這一輩子就做兩件事情,第一是研究什么東西是有效的,堅決且專注的做好它;第二是研究什么東西是無效的,嚴格避免它。”
問你個問題,你覺得對個人成長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個人的認知?是大學的層次?是家庭背景?是自己的過往經(jīng)歷?是自己生存周邊的環(huán)境?是公司的氛圍?是你自己的想成長的欲望?
其實這些都對,但是確切的來講:“決定你成長的是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是你對自己的定位,也即為你認識的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以及你在死前,想以怎樣的身份死去?”
舉個生活中的實例:今天上午我和同事一路去上班,走到了一個包子店面前,同事突然說一句,買點早飯吧?我隨口而出一句:“這家的包子不好吃”這個時候我的另外一個同事對我講,你在人家老板的面前說出這樣的話,你覺得好嗎?如果你是這個包子店的老板,你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這個點讓我記憶深刻,此刻我發(fā)現(xiàn)我的情商確實低的離譜。換位思維的能力差。
昨天我的老友突然來了個視頻電話,我看她一臉情緒的樣子,就知道她可能發(fā)生了點什么,但是沒有對我說出來,我和另外一個老友就開始在她面前刻意的開玩笑,聊著聊著大家都開開心心的,愉快的結束了電話。我在這個時候接續(xù)給她發(fā)了一條我認為可以安慰對方的電話,可是這種情況下,既然朋友不想表達出來,肯定是有對方的原因,其結果就是好友隔了一天才回我消息。后來我的老兄告訴我,其實在我們聊好了之后,我又發(fā)去一大段文字,會給對方一種無形的壓力,即便對方真是發(fā)生了什么,對方不想說肯定是有原因,你又給對方發(fā)去一個消息,對方會感受到壓力和一種不知道該不該回你的尷尬。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我們都很不善于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不善于去自我反省?;蛘咭部梢哉f,我們很多不好的言語和行為,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因為每個人都存在著很多我們自己不會感知到的地方。這種情形在心理學上來講叫“盲點”所以在認識自己的歷程上,是少不了他人的真實反饋的。
(上述兩個例子,其實就是一種反思,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最近我在研究王興這個人,發(fā)現(xiàn)這個人的認知是非常厲害的,而且有著與眾不同的維度和思考角度。他的思考方式是通透的。
我現(xiàn)在在研究的事情是:如何在面臨困境的情況下,去借用他人的腦袋來思考,也就是說當我有朝一日面臨投資問題的時候,我要借用查理芒格的腦袋來思考問題;當我面臨著領導力問題的時候,我要借用《亮劍》里的李云龍的腦袋來解決問題;當我面臨商戰(zhàn)的時候,我要借用司馬懿的腦袋來解決問題;當我面臨企業(yè)經(jīng)營困境的時候,我要借用孫正義的腦袋來解決問題。我將其命名為“換腦思考”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你這個家伙為什么要去研究別人的腦袋呢?這個也能借用?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可能這是一個不可能事情,怎么可能借用他人的腦袋來思考自己的事情呢?
但是我想,有些事情總該是有人去嘗試的,即便是不可能,但在研究和學習他們腦袋的過程中,就是一種持續(xù)的進步。上述的四個人也即為我目前所選定的四大人生導師。不斷的去研習他們,通過電視劇,通過書籍,通過現(xiàn)實世界中的真實案例去比對,去進行思維演練。
你可能又會問:“為什么要去研究這些厲害的人呢?你又不可能成為他?就算研究透了,能真正的派上用場嗎?”這一點我必須承認,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人家是如何思考的,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去思考,很多人講王興是一個可以一眼看到底的人,說他的思維是通透的,也就是能一眼看穿事物本源的人,這一點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企及的。也是我們需要不斷去修煉的一種認知能力。
最近學到了一些很專業(yè)的名詞:“頓悟、內(nèi)參、推理、復盤、倒推、演繹、反向、勤問為什么,以自我逼問的方式直達事物的本源?!边@些都為頂級的認知思維升級的工具。
在推理這個領域有一個人是很牛逼的,那就是虛構人物“福爾摩斯”。
演繹法是西方哲人常用的一種思維武器,帶領他們認識世界,認識事物,認識自己,創(chuàng)造新知。
頓悟?qū)儆诜鸾痰男g語,講求的是經(jīng)歷過某事后的一種瞬間的感悟,悟念、悟生、悟心、悟道。
內(nèi)參也是一種佛教的術語,“參謁、參尋、參學、參究之意,即學人謁見師家以問道?!畢焼柗āP扌凶U,亦稱參。
倒推則是以一種違背常識的思考方式,倒過來,掉頭換成反方向的思考方式。
復盤是對過往思維的演練,是大腦升級的源動力,我們大部分的學習方式是向外學,而復盤思維方式則屬于向內(nèi)學,而所謂的向內(nèi)學就是向自己學習。復盤就是把過去發(fā)生的重要的事情在腦子里過一遍,并從中洞察不足和閃光點,針對性的去改善。所以很多公司都將這一方法歸結為企業(yè)的運營方法論。
勤問為什么,直擊事物本源。這里需要舉個造火箭的例子,作家劉潤,他一次去參觀中國火箭院,途中梁小虹書記突然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么火箭的直徑都是3.35米嗎?”
劉潤說:“因為火箭運輸靠火車,火車涵洞的寬度,決定了火箭的直徑?!?/p>
梁書記接著問:“火車涵洞的寬度,又是由什么決定呢?“
劉潤說:”是鐵軌的寬度?!绷簳浻謫枺骸澳氰F軌的寬度,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這次劉潤沒能答上來了。梁書記說:“鐵軌的寬度沿襲了電車軌道的寬度;電車軌道的寬度,沿襲了馬車車輪的寬度,馬車車輪的間距,接近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以說火箭的直徑,實際上是由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的。
這即為人們常說的“造火箭精神”
追問為什么的過程,就是在深掘事物本源的過程。即為發(fā)現(xiàn)真知的過程。
自問如果我一整天都沒看到,想到,或者做過什么事情,值得在公眾號里說說的,那這一天過的太渾渾噩噩了。如果每天沒有讓自己聰明一點點,那活著是一件多么沒勁的事情。
每天都是一次自我升華的機會。
好比最近學會的一個人的邏輯表達,簡單的就是四個字,結論先行。你要講述某一件事情,某個觀點時候,先把這個觀點用幾個字陳述出來,然后再依據(jù)著這個論點去說出你的論證,最后再來個總結。
就我目前唯一做成了的一件事情來說:減肥的秘訣是讓消耗的熱量大于吃進去的熱量,也即所謂的三分練,七分吃。減肥最重要的是控制飲食。美國有一個科學實驗,測試者在圍著操場跑了40分鐘步之后,可是這個時候他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一個甜甜圈,吃了一個香蕉,于是他苦苦花了40分鐘消耗的熱量就被抵消了,等于白跑了。所以減肥最重要的是把嘴巴管理好,吃進去的熱量不要多過排出來的,即便是每天只瘦一點點,但你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每天的一點點,加上時間的復利,時間會證明你的努力是能看到效果的。其實運動和減肥的過程,也是一種認識自己的身體和生理實況的過程。
認識自己有如性格色彩測試,人格測試,星座等工具借用。都能幫助自己在自我認知上,看到更多的面。
下面簡單說說我對自己的認識,
我的弱勢,溝通能力差、情商低、不懂人性、不懂人的心理、不會談戀愛、社交力不足、人情世故上懂的不多等。
我的優(yōu)勢:黃色加藍色性格,也就是事業(yè)型和研究性性格,思考型的人格,除了自律和愛做一些分析和研究、知道給自己定點目標、會做計劃、執(zhí)行力還行、也會去每天復盤之后,幾乎就沒什么亮眼的優(yōu)勢。
另外我還容易分心、這個似乎和生理和性格有些關系,低血糖,看書看一個半小時就會犯困,生性多疑,猜忌心強,功利心強,好勝心強,有時候不想與比自己弱的人交流,會覺得浪費時間,不喜歡合群,不喜歡講廢話,不喜歡閑聊,不運動就渾身沒勁,看電影電視劇喜歡流眼淚,目前為人處世較剛硬,不夠圓滑柔和,不喜歡去討好人,喜歡孤獨,喜歡安靜,不懂幽默,等等等等。
我現(xiàn)階段給自己的定位是:進入銷售領域、用3-5年時間力爭銷售總經(jīng)理段位、深耕銷售的同時,不斷研習人際關系學,研究市場營銷,研究消費者需求,研究企業(yè)經(jīng)營,研究商業(yè)戰(zhàn)略,研究組織發(fā)展、研究企業(yè)管理、研究投資布局。做銷售的同時以一個企業(yè)咨詢師的角度,去幫助客戶的企業(yè)達到業(yè)績增長的需求。我將其取了個通俗的名字“企業(yè)醫(yī)生”
當然所有的思考結論都并非一成不變,但是大體的方向是不可改變的,其實根據(jù)我的優(yōu)劣勢分析,就可發(fā)現(xiàn)我若論其本性,是不適合做銷售的,但是又有很多書籍講,人必須去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因為沒有那么多自己擅長的事情可做,把自己擅長的事情練好的同時又得去修補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也算是開拓自己的能力圈。
就像先前我認識我自己,我是得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出了社會才知道,我必須做讓自己的投入產(chǎn)出比最大化的工作,也就是相等情況下賺錢多的事情。把不擅長逼成擅長,也即為扒一層皮似的自我成長。(但這個事情是基于不違法和不違背道德倫理之上的)
注意:以上內(nèi)容僅供參考,我仍舊要說不要被我洗腦,請保持好只屬于你自己的獨立思考。
謝謝你花了這么多時間看完了我的文章,下回見,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