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愛B、 B愛C
還好A不一定愛C要不可就麻煩了。
“愛”不是“=”號。
我們從小學習數(shù)學的時候,就懂得A=B ,B=C,然后A=C。
這是思維的概括性。
思維可以把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規(guī)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這就是思維的概括性。一切科學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則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維概括的結果。
我們受益于這個特性。從生下來到長大我們慢慢的我會總結跌倒了會疼,糖比較甜。事實上大人也是這么教我們的,《倚天屠龍記中》殷素素給小張無忌說,長的好看的女人會騙人。
我們的老師給我們講“歸納”、“總結”。
長的好看的女人會說謊是玩笑了。
所以銀幣一定得要有兩個面。
重要的是即使我們知道概括性的思維有這樣的缺陷,可是我們還是會第二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名詞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
概括性是思維的特征而“暈輪效應”是思維現(xiàn)象。
所以本來我是想寫“因為思維的概括性所以才會導致‘暈輪效應’”。這樣能嚴謹一點,因為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
曾經(jīng)幫助我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成了我們再去認識世界的羈絆。
一個美麗的女子然后眼里的所有都是美麗。
無奈的媽媽只好告訴孩子美麗的女孩很會騙人。
同樣丑陋的眼里的所有也是丑陋。
如果你眼里丑陋自然你的世界也同樣丑陋,這同樣也不是最難受的,這僅僅是你認識世界的角度。可怕的是你這么對待自己。
你自負的時候你認為我就是可以這么優(yōu)秀。
你自卑的時候你認為自己什么也不是。
你不是一輩子的賊。
你也不是一輩子的負心人。
為什么不肯原諒自己呢?
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是為了贖罪,原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