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有人的追求與困惑
人類的行為歸根結(jié)底無非兩個動機,一個是逃避痛苦,一個是追求幸福。所以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恒的、核心的話題。
每個人都追求幸福生活,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過自己期望的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很多時候,我們是通過比較來確定自己過得是否幸福,看到一個不幸的人,就容易覺得自己生活其實還蠻不錯的,看到一個更優(yōu)越的,又覺得差的還很多。仿佛幸福是比較決定的,既然是比較決定的,那么便往往得出“自己的幸福是由別人來決定的”這種讓人沮喪的結(jié)論。
對此,馬丁?賽里格曼教授的《真實的幸福》給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雄辯的指出幸福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甚至可以說完全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二、 幸福的本質(zhì)
過去常常有一種錯覺:認為掙夠多少錢之后、和某個人在一起之后、成為了XX之后,總之是達成一個條件之后,咱就幸福了。仿佛幸福是一個東西,一旦條件滿足就能得到,一旦擁有就不會變化。可是仔細想想,幸福從來都只是一種感覺啊,感覺這玩應(yīng)兒最大的特點就是變化多端、難于測量,所以世界上根本沒有客觀存在的、標準的幸福,只有主觀的幸福感。
那么往根上說,我們所謂的追求幸福,本質(zhì)就是提升幸福感。作為一種感覺,提升的方式無非就是增加強度和持久度。
于是追求幸福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如何獲得更強烈、更持久的幸福感?
三、 兩種幸福感
幸福感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愉悅型;一種是滿意型。
1.愉悅
愉悅指的是感官和情緒上的幸福感,比如可口的食物,美麗的風(fēng)景,酣暢的性愛,動聽的音樂,有趣的游戲等等。
愉悅是我們最常見也最易得的幸福感。其最大的特點是立即生效,但同時也是來的快去的也快的,刺激物消失,愉悅也隨之消失。然而更大的問題在于:愉悅是效用遞減的。我們不可能通過持續(xù)不斷的相同刺激來獲得持續(xù)不斷的幸福感。比如,想象你正在吃你最喜歡的食物,你吃的第一口、第十口和第一百口時帶來的幸福感是相同的么?然后再想象每天都吃,第一天、第十天和第一百天會一直帶來幸福感么?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就是那種最容易獲得幸福的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要恭喜你,你是個正常的人類。對于正常人來說,我們從同一個甚至同一類讓我們愉悅的事物中獲得的幸福感會越來越少,只有刺激的間隔時間足夠長,足夠稀缺時,它才能帶來幸福感。
另外,愉悅型幸福感還有一個重大問題是個體差別很大,而且這種差別主要是基因決定的,換句話說同樣是人之大欲的飲食男女,甲就能比乙獲得更多的愉悅,即便乙照搬甲的方式來一遍,也沒法獲得同樣強烈的幸福感。
最后,愉悅還面臨一個閾值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更強烈的刺激物會消泯掉一般刺激物帶來的愉悅,抬高我們再次感受到愉悅的閾值,比如吃慣了哈根達斯,就比較難從一般的冰淇淋體驗到快感,看過宇都宮紫苑就會覺得蒼老師也不過如此。
2.滿意
滿意是全身心的投入有意義的事情過程中獲得的自我評價的提升和充實感。做那些能帶給我們滿意的事情時我們往往并不會馬上感受到積極的情緒和感官上的享受,甚至一開始可能會略帶痛苦,但因為是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做完之后,就能獲得對自身的肯定和價值感,帶來長效持久的幸福感。最常見的滿意是成就感,最典型的滿意是心流。
這里面有兩個關(guān)鍵詞,“意義”和“投入”。
2.1意義
只有自己認為是有意義的事才能給我們帶來滿意。這也是獲得滿意的一個難點,如何找到自己的意義?如何用這個意義指導(dǎo)自己的行動?如何給正在做的事情賦予意義?這些答案只有也只能自己去探索,在此轉(zhuǎn)兩句有幫助的名人名言:
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R克思?韋伯
生活除了人賦予的意義外是沒有別的“意義”?!锵?弗洛姆
2.2投入
投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行動,二是專注,合起來就是“專注的去做”。因為只有專注的做,才能夠?qū)崿F(xiàn)你賦予事情的意義。
那些解鎖了“意義”和“投入”的人,在專注的做有意義的事情時,會體驗到神奇的“心流”——真正值得追求的幸福感。
四、 愉悅和滿意的區(qū)別
愉悅型幸福感的特點:
1)伴隨性:刺激物消失,愉悅也隨之消失。;
2)效用遞減:連續(xù)的相同刺激來帶來的愉悅遞減甚至為負;
3)受先天影響大:相同條件下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獲得更強的愉悅;
4)閾值效應(yīng):強刺激消弭弱刺激帶來的愉悅。
滿意型幸福感的特點:
1)任何外物都無法給予你滿意,只能靠自己的行動本身獲得;
2)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3)長效持久;
二者的區(qū)別可以概括為: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滿意則來自于施展個人的優(yōu)勢和美德。愉悅是生理上的滿足,滿意則是心理上的成長。
很明顯我們不可能通過單純的追求愉悅和連續(xù)不斷的強烈生理刺激獲得幸福生活。看看那些吸毒者,他們追求的就是人世間最強烈的快感,愉悅的極致,但他們的那種“幸福生活”肯定不是我們所期望的。
所以,滿意才是更加長效、持久、健康,更值得我們追求的“真實的幸?!薄?/p>
這也正是賽里格曼教授所強調(diào)的:“真正的幸福來源于你對自身所擁有的優(yōu)勢的辨別和運用,來源于你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和追求”。說白了就是要找到有意義的事情去做。
無獨有偶,著名經(jīng)濟學(xué)者吳曉波先生也說過:“一個人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边@和作者的觀點不謀而合。
五、 幸福的正確打開方式
雖然滿意才是“真實的幸?!?,但并不是說要放棄愉悅,實際上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但為了體驗更強烈的幸福感,針對愉悅的特點,我們需要講究一些技巧:
1.提升感受力
2.有節(jié)制,避免習(xí)慣化
要獲得滿意,則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找到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2.賦予事情意義;
3.專注的去做——專注的投入工作和生活,有意識的去創(chuàng)造“心流”體驗
滿意無法從“被動的享受”中得到,只能由“積極的行動”中產(chǎn)生。所以懶惰的人不會幸福,無論是身體的懶惰還是精神的懶惰。
作為衣食無憂長大的一代人,當(dāng)生理的需要大部分得到滿足后,決定我們幸福的,就是心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