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孩子:班級里他們表現平平,似乎不需要特殊的表揚,也沒什么值得批評。在學生堆兒里沒人佩服他們,但他們隨和安靜不惹事兒。至于成績,大多在榜單中部或者中上游“晃悠”,不突出也不“拖后腿”。在家里,父母感覺孩子乖巧懂事,不太用操心,所以也就不用太費心。他們就是一群容易被忽視的“中等生”。
? 女孩,初三,學習成績班級中偏上,平凡但乖巧,是個讓老師和家長省心的孩子。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告訴媽媽不愿意上學,沒有先兆,沒有意外事件。孩子愿意求助心理老師。
和孩子交流得知,她感覺自己在班級沒有朋友,本來感覺和同桌關系還可以,可是教室的座位是定期輪換的,離開了,原來的同桌就不和自己玩了,她自覺對別人很好,可是對方不領情,慢慢的疏遠了自己。女孩一直堅持學習古典音樂,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情是隨著樂隊參加香港的一個演出活動,會考前,無論作業有多多,她都一直堅持參加樂隊活動。女孩也暗暗喜歡一個樂隊的學哥,但是從來沒敢表達,學哥畢業了,在校園里再也看不見他了,女孩很傷感。女孩爸爸是軍人,很少有機會回家,即使回家也是和媽媽有說不完的話,顧不上自己,感覺爸媽在撒狗糧,虐自己。
和媽媽交流得知,媽媽從小對孩子要求高,自己一個人忙于工作,很累,每次孩子回家沒有時間打理孩子,甚至看見孩子做的不好會發火,孩子經常說媽媽對別的孩子比對自己好。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特別的時期,敏感、細膩,情緒不穩定,需要自我認同和情感支持。他們非常在乎自我評價,希望探討生命的價值。如果長期缺乏自我認同,對敏感年齡的孩子來說著實是一種打擊。女孩告訴我,他在班級沒有存在感,她不喜歡上學,但是她很愿意曲樂隊訓練,因為這里有自己的價值。孩子的問題一般在小學期處于潛伏狀態,青春期表現出來。
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除了“兩頭”的孩子,也要多關注那些平凡的孩子,他們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多關注他們的心靈成長,多和他們聊聊天,多傾聽他們,多肯定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