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不好的根源都是懶惰。”
這是高中生女兒說的,我想她應該是從自身的學習中得到的教訓。百舸爭流,稍有懈怠,便被甩下很遠。
我慶幸她懂得早。
一直記得費翔唱的那句“曾經也是豪情滿丈,歸來卻是空空的行囊。”
《波蘭來客》里,北島寫道:“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生活中,也聽過太多的哀嘆:“如果那時要堅持寫下去就好了。”“很后悔當初丟掉畫筆。”“沒想到這行業現在這么賺錢,我怎么就給放棄了。”“那家伙當時跟我一個單位的,現在人家那層次,咱攀不上嘍。”“唉,現在老了,后悔年輕時沒去多走走,看看世界。”……
我也是。一晃中年,不止一次跟女兒談到曾經的夢想,現在的失落和彷徨。有一次,女兒說:“媽媽,現在也不晚啊。”“開什么玩笑,我都多大了?”“你總說自己老了,人家那些五十,六十歲的人不還在追求夢想嗎?”
然而,追求夢想,追求進步是很累人的,一曝十寒就會更喪失信心。然后就聽到了許多這些用調侃、自嘲安慰自己的話:“我都三十多了,老了 (30多歲就說老了,曾經我也有過這樣的糊涂。),就這樣了吧。混唄。”“在咱這私立學校,有個中二職稱就將就用吧,還評什么中一,中高的。”“考高中教師資格證?我吃飽了撐的?!”“寫什么寫,就俺這資質,還指望成為作家?算了吧。”“夠溫飽就得了,還求大富?”“旅行其實也沒什么意思,還不是看看風景,拍拍照片。花錢又累人。”……
于是,就活成了自己也不滿意的樣子。用富蘭克林的話講,就是“有人死于25歲,葬于75歲。”
有意思的是,有的人,自己放棄的時候,卻最見不了別人的堅持。總是要以朋友的身份,甚至“導師”的身份說點什么。其實還不是心有不甘,卻又對自己無能為力。
有人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和現在。
錯過了的十年前,已無法追回。所幸的是,現在還在。受過歲月打來的耳光,總得驚醒吧。
不是一直喜歡書法,想有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嗎?現在就練唄。不是想要健美的體魄嗎?那把扔在抽屜的健身卡拿出來,健身房走起。喜歡寫、喜歡畫,就拾起筆呀,管別人說什么。對自己的工作環境不滿意?那就好好歷練本領,給自己跳巢的能力和機會。喜歡名車和豪宅?那就努力去掙錢哪。特別想去大理?那就收拾行李和心情,再拖拖恐怕真老得走不動了。……
總之一句話,有夢就去追。你不試試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當然,不一定能追上,那也沒關系。
生命盡頭的結局不過一樣,但過程可以千差萬別。并非成名成家、大富大貴才是成功。尊重自己的內心,為夢想努力的生命最是高貴。前行的路上,遇見了那個不斷成長的、越來越好的自己,就是生命最大的成功。
? (與所有尚有夢的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