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聲明:我不是和尚,我愛好飲食男女。讀了我推佛經要出家的不能賴我。
中國史上第一部佛經,就是《四十二章經》。我認為這是一本佛祖語錄。它短小精悍,每章少則二三十字,多則一兩百,一共四十二章。有點像道德經一樣。不過道德經我認為是老子語錄。兩者相比,各有千秋。
開篇前幾章寫的是沙門,什么是沙門,什么是羅漢,什么是阿那含,什么是斯陀含,什么是須陀洹,讀了前面幾章,我們就對佛門修行人有了大概了解。
后面的我暫且不說,畢竟讀完全部也就一個小時那樣。佛經翻譯通俗,雖然是文言,但是大部分都可以看懂。
接下來我著重說明一章:第三十四章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 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 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這一章以琴喻道,道出了許多人生活中苦惱的根源。急于求成,都想著一口吃成胖子,一夜報復。結果往往維持了三分鐘的熱度。就像經中所說是弦急則聲絕,暴則生疲,疲則意惱,意惱則行退。
有了偉大的目標,是個很好的事情。但是路還要一步一步的走,飯也要一口口的吃。只有遵循自然規律,結合自身情況,一步一步堅定不移的朝目標前進。一切都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會早也不會晚。
很多人在非常年前的時候,就樹立了遠大的目標,把計劃安排的十分縝密,但是堅持下來的卻很少。
求其原因基本都是因為沒有循序漸進,妄想一朝頓悟,雞犬升天。就算是大智慧大慈悲的佛主,也是苦苦修行了十幾年才悟道,我們熟悉的孔子,更是廢寢忘食,韋編三絕,好學之心,孜孜不倦。即使這樣,他也是到了七十才從心所欲不逾矩。而道家圣人老子,一生低調沉穩,直到出關才留下幾千字,那是何等的自若。蘧伯玉,二十歲就覺悟了,但仍然注意時時反省自身錯誤,直到五十歲時仍覺自己存有過錯,這是多么精深的修行意識,而孔子每次去衛國都會去蘧伯玉這個衛國大夫家里拜見請教。司馬光,為了實現寫出一部自己的史書,幾十年如一日,利用業余時間,每天寫幾百字,經過二十余年,終于完成皇皇巨著《資治通鑒》。
? 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就不能計較一時一地,不去過分關注自我的得失,而是把精力放在對自我的反省,做事也不能情緒化,而是堅持做,按規律做,不疾不徐,不緊張也不放松。那樣子,即使如曾子一樣的資質,在其長達一生的反復三省吾身,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我們今天還能領略儒家的真意,還需要從曾子的《大學》入手,他正是儒家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
急緩得中,諸音普矣!這樣一句話其實也點出了儒家最精要的中庸之意。
真經典,值得我們反復品嘗!四十二章經,是一部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