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理,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打小時候起,我好像就不是一個能帶給人清閑的家伙。倒不是因為我上房揭瓦調皮搗蛋(后來據群眾反映這絕不是事實),而是因為我總喜歡問“為什么”。
第一個崩潰的自然是爸媽。因為“聰明伶俐”的我總喜歡纏著他們問問題。并且,總能夠在他們的答話中找出繼續提問的由頭。并且每每都像揪小辮兒一樣揪著這些由頭,開始我的“問題之旅”。
因為有著“不能讓孩子失望”的想頭,爸媽總會在旅途剛開始的時候一五一十地回答問題。
可是,一個又一個、一環扣一環的“為什么”是足以讓人崩潰的,他們永遠不知道解決了一個之后還會不會再有,還會有幾個,這剩下的幾個當中又有多少是他們根本解答不了的。
我猜測,這種感覺可能跟有個人反反復復地保證“以后不再借錢”差不多。你的內心雖然永遠期盼著這是最后一次,卻很確定地知道這絕不是最后一次,可越是不相信就越想要逼著自己相信,于是就陷入了一種掙扎。因為這種掙扎是沒有期限的,所以就會更加掙扎。
所以,到了最后,我的旅程差不多總得以一句堅定的“你哪那么多為什么”作為結局。
是啊,較之于回答,提問總是容易的。因為回答的人就算是信口雌黃,那也得過過腦子組織組織語言,要不怎么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進行提問的那個卻完全可以是下意識的,甚至……好吧,我承認,就是——惡作劇。
很多時候,我對答案并不感興趣,只是單純地想看看爸媽那種一板一眼的無可奈何的表情。這種表情真的跟看見掉在煤灰里的豆腐差不了太多——既吹不得也打不得。每當看到這個表情的時候,我心里都美滋滋的,總有一種陰謀得逞的喜悅。
其實,這種感覺是很是讓人上癮。
這就是為什么在很多時候,我的“為什么”都是已經重復過不知道多次的,甚至還會變成了一個“為所欲為”的連詞游戲。
當然,還有不是惡作劇的時候。在這時,問“為什么”就是單純地想聽到上面的那句“憤怒”的話。不知為什么,聽到這種“憤怒”我一點兒都不會生氣,也不會覺得懊惱,反而總是會有一種特別洋洋得意的心滿意足。
這種讓爸爸媽媽“憤恨不已”的行為也并不總是不好的。
它的好處在于我逐漸養成了一個喜歡讀書的習慣(當然這僅是就小時候而言)。可能因為擔心我的問題得不到答案損害求知欲,也可能是因為不勝其擾,大概在我5、6歲的時候,爸爸媽媽給我買了我人生當中的第一套叢書——《十萬個為什么》。
這是一套用一個黑色紙箱子裝起來的書,一共14冊,每一本都以黑色為主色調,只是在封面圖片和書名上有所區別。這里面的每一本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偶爾有幾幅比速寫還簡約的插圖,跟現在有圖有色彩的兒童讀物相比真的是簡陋得多了。
可就是這樣的一套書成了我的啟蒙讀物。每一本書,我都認真地讀過不知道多少遍,特別是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和氣象的這幾本,幾乎被我翻成了廢紙,包裝線都斷了,看上一遍就會散落一地。盡管如此,也沒有弄丟過一頁。
《十萬個為什么》讓我產生了對自然科學的強烈好奇,雖然這種好奇心除了讓我冒出更多的“為什么”之外,對提升考試成績并沒有什么卵用。
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很多答案都需要手把手地在書堆里尋找的,然而書在收入很低的年代是一個成本很高的東西——你不可能買得起很多的書——盡管一本可能只有幾毛錢。當然在物質還遠不夠豐富的年代,很多書有錢也買不到。
所以,很多的答案其實都是我自己瞎編的。這很有趣: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圓自己的答案去回答自己的問題。這當然不科學,可這種方式卻讓我意外地擁有了貌似強大的對日常現象的解釋能力——因為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我的答案聽起來好像真的是對的——這構建起了我思考習慣的基礎。并且因為愛現,所以經常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地去顯擺,所以也捎帶著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
小時候的閱讀其實不僅限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東西也有涉及。最多的可能就是歷史類的書籍了,也有一些比較枯燥的書,比如《資本論》等等。如果我記得沒錯的話,這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時的事情。
是啊,現在的我也很奇怪,那些枯燥無比的書居然在小時候也能讀得進去,真不知道當年是怎樣把這些大部頭讀完的,并且有相當的書籍是讀了好多遍的——據知情人吐露當年的我對于很多知識的掌握精確到了頁碼。
現在想一想,小時候的我真應該是現在的我的老師——那時候讀書是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愛好,而現在的我堪稱是間歇性上進的杰出代表,只能是抽風式地跟書發生關系了——十年前買了一套《資本論》到現在還在書柜的最高層驕傲地矗立著,俯視著整個家庭。它上面的灰都不知道被擦拭了多少遍了,可就是連一頁都不想翻。
不知道下面這句話是不是一個規律:知道的多了一些,自然就會想的多了一些;想得多了一些,自然就會問得多了一些;問得多了一些,思考自然也就會多獨立了一些。
回想起來,獨立的思考并沒有讓我的童年變得更加美好,反倒是因為“語言不通”而經常被小伙伴和同學們欺負和孤立——我說的話總不是他們能夠直接理解的,所以總是有爭執,爭執到了最后我總是單挑一群的那一個人。
為了能夠跟大家“打成一片”,我曾經努力地去模仿他們,琢磨他們的想法和好惡,然后盡可能地去做那些會讓他們認可、接受和喜歡事,說那些能夠不讓他們反對反感的話。這持續了很長時間,至少是到上了大學。
可這樣做并沒有實現合群的愿望,反而因為留心地觀察和用心地琢磨,使自己在獨立思考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真的是越不想獨立就越獨立,越想合群就越不合群。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事與愿違,算不算是一種意外。
終于有一天,我徹底地放棄了執念,不再追求被認同,也在這一天終于開始活成了我自己。有趣的是,活成自己的我并沒有變成街頭叫賣的小曲兒——有人聽卻沒人理,反倒是被人群接受了,人們更愿意聽我說,愿意跟我親近。不知道這個算不算做是另一種的意外和事與愿違。
放棄了執念,卻提純了思考。
這種思考讓我在獨立的路上越走越遠,間或著也會有些收獲。這些收獲雖然不值一提,卻幫助我擁有了自以為是的自我認同;這種認同并沒有讓我變得清高和驕傲,反而是使我的內心深處滋生出了一種扎根在生命最底層的力量;這種力量也許不大,卻讓我有勇氣繼續在獨立思考的道路上獨自前行。
一個人的人生當然只屬于他自己,活法當然也是這個人自己的選擇。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也許可以換來穩定和舒適,但是獨立的思考卻一定能給人的生命帶來真正的精彩。
難道還活著的你,從來都沒想過要在自己的墓碑的背面書寫一點什么?還是那個曾經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你,隨著獨立思考的消逝,而漸漸地飄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