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經意間,秋天悄然走來,塬上的柿子和柿葉慢慢泛黃了、變紅了。那一串串紅紅的柿子,像一盞盞紅紅的燈籠,掛滿枝頭;那一片片紅柿葉,猶如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它們交相輝映,十里飄香,映紅了整個東塬。
柿子種類較多,有尖柿、方柿和珠柿等,但數尖柿最為有名。東塬牛心黃尖柿個大、形高,味極甜,方底尖頂,長橢圓形,單果重約155克;富含維生素C,具潤腸通便、活血降壓和止血等療效;鮮食做餅皆宜,是做柿餅的上佳材料。東塬是柿子優生區,柿子栽植據說有兩千多年歷史。相鄰富平縣曹村鎮有一柿樹,樹齡達一千多年,胸徑2.45米,冠幅17米,每年采收鮮柿達一萬五千多斤。柿子樹喜陽光、抗旱,耐瘠薄,易管理,是農民喜愛的“鐵桿莊稼”。
霜降過后,柿子便漸漸熟了,一年一度的夾柿子節到了。塬上幾乎所有的人家都鎖上了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自提著籠筐,扛著長竹桿,拉著架子車,紛紛涌向自家的柿樹下。大人們搭上梯子,小心翼翼爬上樹,近處的用手折,遠處的用竹竿夾,摘滿一籠,吊下來一籠。婦女和孩子們在樹下邊,撿拾掉落的柿子。這時候,在外工作的人,在孫塬或縣城上學的學生,也都趕了回來。四方的客商也紛沓而至,開著車挨村走巷大聲吆喝著收購柿子,或論斤或躉賣。客商和果農在品質好和壞的辯論之中,在秤高秤低的爭執中,不時傳來陣陣詛咒的叫罵聲和豐收喜悅的郎朗笑聲。
柿子紅了的時候,是農民最忙的時候。農家屋前屋后鋪滿了橘紅的柿子,漫山遍野都是豐收的色彩。一排排整齊的柿子、柿餅從棚架上垂掛下來,如一面面橘黃的珠簾,彌漫著淡淡果香。尖柿主要用途就是制作柿餅,采摘回來的柿子清洗削皮、日曬壓捏、捏曬整形、定形捂霜等多道工藝,經過時間與陽光的晾曬,柿子水分逐漸蒸發,表面會結一層薄薄的糖霜。做好的柿餅色澤金黃、柿面粘甜,肉多霜厚、入口即化。每逢春節,家人團圓或親友聚會,主人總要端上一大盤柿餅,再泡上一壺好茶,咬一口柿餅,就一杯熱茶,滋味雅致,韻味悠然。濃濃的親情、友情、鄉情就在這樣的氣氛中延續、升華。
柿子紅了,也是孩子們最為高興的時候。一放學回來,急匆匆撂下書包,便呼朋喊友跑到柿園摘蛋柿--樹上最先紅、最先軟的柿子。一眼找到枝梢上紅紅的蛋柿,便迅速脫掉鞋襪,“噌噌噌”爬上了樹。紅紅軟軟的蛋柿,摘下來輕輕捧在手里,輕輕吸溜一口,甜蜜蜜、軟滑滑、涼絲絲,那種愜意和幸福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老柿樹枝干粗壯、高達10米以上,不光難以攀爬,且樹枝硬脆易折,每年為夾柿子都有從樹上摔骨折的人。家里不許孩子們上樹,那時年少的我為爬樹也沒少挨打受罰。
小時候,最愛吃母親做的柿子拌炒面。柿子紅了,母親舀幾升大麥、玉米,再摻少許黑豆、黃豆,先放在大鍋里炒香炒熟,然后磨成面做成炒面。飯時,舀半碗炒面,拌上兩個軟和的柿子,味道細軟酥甜、清香可口。我的書包里總是帶兩樣東西,----蒸熟的紅苕和紙包的炒面。課間餓了,吃根紅苕,就幾口炒面。有時吃得急被嗆著了,“噗”地噴到同學一臉,惹得同學滿校園嬉鬧追打。
那些破損的柿子,也大有可用之處,這是農家釀醋的好原料。母親把柿子收集起來,取蒂、清洗、風干,放入粗瓷大缸里悶缸密封,經過月余自然發酵后,找幾枝麥秸插在缸底部小洞里,醋原液便順著麥秸桿徐徐淋出,家里的粗瓷大缸盛滿后封缸繼續發酵。等密封的醋缸里散發出的醋香越來越濃時,清澈、黃亮、有果香、略帶柿紅,酸味醇厚的柿子醋便做成了。自家釀的柿子醋,一年都吃不完,還要送些給親朋好友。
又是一年柿子紅,秋風從塬上輕輕吹過,一片片火紅的柿葉迎風起舞。過了夾柿子節,冬天就要來了,光禿禿的柿樹枝干,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發出凄厲無助的嗚咽。下午放學后,我便要提著籠扛上竹筢,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柿園掃落葉、撿枯枝,準備冬天的柴火。母親在家里紡線織布、納鞋做衣服。父親、哥哥同村里其他男人,一人一把架子車踏上漫漫征途,到涇陽、三原一帶關中平原去拉缸換糧,籌備一家人度春荒的口糧。只有臨近年關,全家人才能在一起……
人到中年,每每因案牘瑣事纏繞,單位離家盡管不是很遠,但也不是能經常回家。這個周末回到塬上,母親則張羅著弄飯,弟弟在屋頂擺弄柿餅,老父親又到地里忙活去了。近年來,臨縣富平的柿子產業成型,成為中國有名的柿鄉,也帶動了東塬,塬上人栽培柿子樹已蔚然成風。弟說來年也要擴大栽培面積,小小的柿子已經成為群眾致富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