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鏡子,正衣冠”,是啊,對照著鏡子,看到的是人的表面,而一個人的內心是很難看到的。
很多人都喜歡拿別人作為自己的鏡子,來看自己的行為。昨天,就因為工作上的一些小事情,領導發飆了。因為不在自己的職責范圍內,所以,自己看了一些工作中不妥當的一些地方也沒去去做,去糾正。心想,反正辦公室里這么的多人呢,又不是自己的職責,何必那么上心呢。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也沒有去做,去管。結果就是快要下班的時候,領導當著所有員工的面發火了。
晚上,躺在床上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正自己的工作做完了,又沒有什么事,自己又看到了一些工作上的不足為什么不主動去做呢。多做一些又吃不了多少虧,占不了自己的多少時間,可以說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而由于自己的一些懶惰,借口沒有去做。導致領導的發火,大家都受到了批評,心里都不好過。
以后,在遇見這樣的事情就要主動的去做了。有句話說:吃虧是福嘛。雖然多做了一些工作,占用了自己的一些休息時間,可是表現出來的勤快大家都會看在眼里的。小時候,奶奶也不是常常的教育自己的要勤快的嗎?勤快的孩子人人都待見。
以他人為鏡子怎么能照亮自己的內心呢?這樣我想起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說的是愛因斯坦小時候,經常的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成績也不怎么樣,年齡一年比一年大,而學習上沒有什么明顯的進步。他的父親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一天,愛因斯坦照樣要和小伙伴們出去玩,父親就叫住了他,讓他在家里做作業,看書。愛因斯坦反問道:為什么其他的孩子作業沒寫完都出去玩了,他們的成績也和我差不多,我要在家寫作業看書呢?父親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兩只小貓在屋頂上玩,不小心從廚房的煙囪里掉了下來,它們從煙囪里出來之后看看對方,一只貓看到自己的同伴只有身上臟乎乎的,而臉上取沒有沾上灰,以為自己和它一樣。同伴看到它臉上臟乎乎的,身上卻很干凈,以為自己也是那樣。結果同伴洗臉去了,它卻受到了其它同伴的嘲笑。
愛因斯坦聽到了這個故事所有所思,回去做作業去,以后的成績是提高的越來越快。
我們總是很輕易的以他人作為自己的鏡子。上大學那會兒,能夠看到這樣的一種情況:室友早上賴床不起睡大覺,課也不去上,自己也睡懶覺;看到同學逃課上網,自己也逃課上網;別人談戀愛自己也談戀愛;別人進入學生會,自己也要爭著進入學生會;別人進社團,也跟著進社團。沒有自己的主見,以他人為自己的鏡子,到畢業了什么也沒有學到,找工作是不知所措。
這樣的人很多,看不清自己的內心。照鏡子很容易能夠看清一個人的外表,而看清內心卻不是那么的容易。最近看了一本書,關于為人處事方面的,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讀到書中說的情況,我就會對照自身有沒有同樣的問題,這樣我學會了更好的反思自己的行為,也讓我發現了讀書的另一種用途,就是對照自己,反省自己。
有時候我們很難能夠看清自己的內心,尤其是當你的身邊沒有榜樣的時候,那么就要多讀書。讀書能夠讓我們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歡迎轉發和轉載。創作不易,請各位讀者朋友們多多的支持和鼓勵,您的一個小小點贊和關注就是給予我的強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