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懷著比較沉重的心情來寫復習記錄,這種沉重,文中已經有個準確的詞形容了——危機感。這是第一遍閱讀的時候完全沒有的,要知道,那一遍可是花了我一周的時間啊...(于是,我連標題都沒有敢改一個字)
我們通常會覺得平均水準以上就是不落后了,可是平均水準是個什么水準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一下,90%的司機會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是平均水準之上的;我從來沒見過哪個女生介紹自己的女朋友的時候認為他們的相貌是中下的。想說的其實就一點,我們的認知是有偏差的。
這種認知偏差在心理學上還有個專有名詞——烏比岡湖效應,指人們總是會高估自己的水平,在各個方面認為自己都是平均水平之上的。腦海里給自己的過濾了下,發現自己也經常存在這種偏差,時而的就會感覺非常良好,有個深層次的原因是這樣的:
我們并不能感知整個世界;我們只能通過感知自己的周遭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平均水準之上。
于是...即便我不愿意承認,但實際情況就是——我活成了一個井底之蛙。據我觀察,身邊的人絕大多數人都如此..好吧,這一樣很可悲,因為我就是絕大多數人之一,好一點的是,笑來先生幫助我糾正了這個偏差,至少,讓我認清了自己目前的現狀。
我們都知道一個東西——二八效應。指的是20%的人占有了80%的資源,這個二八的數字出處我還沒有考究,也并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的,不過用這種名詞來解釋些事情還是非常方便的。不過你可知道,二八原則同樣可以適用到這前20%的人中的前20%的,那么你還覺得20%就算不落后了嗎?
前面我們講到,我們只能通過感知自己的周遭來判斷,現在已經到了2017年,比笑來先生更新的數據是,蘋果手機的在用數(不是總銷量),是7億,要知道,蘋果的市場占有率在全球也就是15%。移動互聯網幫助我們連接了整個世界,對于愛智求真的人來說,我們的周遭已經不再是原有的周遭了,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優秀的人就在我們的身邊,用著我們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的技術、知識在不斷的將自己的價值變現,這種變現能力和普通人,是幾個數量級的差距。知識無用論在幾年前還能發聲,到如今卻越來越式微了,因為啊...這些事實就擺在你的眼前,再也沒辦法掩耳盜鈴了...不是嗎?
當每個人都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對于知識的渴求是異常強烈的,因為差異明顯可見。
甚至,這種渴求已經成為一種恐懼——害怕落后的恐懼。
這種恐懼是好事,別害怕。還有一個恐怖故事,你要不要聽?
在好幾年前,你們可能就聽過大數據了吧,或者再幾年前,你就聽過區塊鏈了吧,這兩年,可能人工智能你都聽出耳繭子來了。就像很多人盡皆知的秘密(很多人生箴言)都不會被人當回事一樣,好像也沒什么人認為這些技術能對我們的生活起多大的改善,甚至更有甚者,把談論這些技術的人當做是騙子...李開復上兩周不是在《奇葩大會》上講人工智能嗎...然后微博上被人各種噴,對了,還被方舟子盯上了...(其實方舟子是個很嚴謹的人,李開復的為人倒不是我喜歡的)不過,李開復確實在機器智能上有足夠的話語權,并且在早期這項技術上有卓越貢獻的人。所以,就我所了解的技術發展的現狀,開復先生在演講中講的一點都不夸張,真的,一點都不夸張,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那期節目看下。
笑來先生講大數據這一段,我在之前并沒有仔細看,其實是由于自己那個時候對技術知識了解的不夠深入,沒資格理解這些話而已。
在大數據面前,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是沒用的,萬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的,都是被研究、被撰取、被引導的對象。
被引導其實都是說的好聽點的,說難聽的就是被控制!對了,告訴給還不太清楚大數據的人,現代機器智能(人工智能)、認知計算的發展,就是大數據作為驅動的。 無數據,不智能。
這些事實可能會讓你感到很多焦慮,一如我開頭說我自己的那段。可是焦慮感如果使用得當,那就是有價值的。沒有這種焦慮帶來的危機感,注定成為無用之人的行尸走肉,可以稱之為活著嗎?你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