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和同學聊到孩子刷牙的問題,她家的小妞妞比小豬豬小幾個月,已經出現了齲齒,孩子吃飯都是個問題。
豬媽媽很疑惑,他們家孩子比小豬豬還小,怎么會出現齲齒。同學嘆息說:平常孩子也喜歡吃甜食,又不喜歡刷牙,她也沒有辦法。
豬媽媽想起小豬豬刷牙的事情。把幾年里積累的經驗也做一個分享。
“媽媽你看我的小牙是不是亮晶晶?”
“讓媽媽看看,哎呀,太亮啦,閃到媽媽的眼睛啦。”
小豬豬每次刷完牙,都要亮出她的小牙齒,接受媽媽的贊美。
三歲零八個月的小豬豬終于能夠堅持每天刷牙,并且主動要求使用牙膏, 對于這件事情,豬媽媽也算稍稍松一口氣,幾年下來的功夫總算見到了效果。如果有人問我,孩子培養好習慣有竅門嗎?
豬媽媽的回到可能會有點讓人失望:沒有竅門,需要堅持和智慧。
初用牙膏
在小豬豬聯系刷牙這件事情上,豬媽媽曾經犯下了操之過急的大忌,以至于小豬豬有一段時間對刷牙產生過非常強烈的抗拒。
事情是這樣的。
小豬豬最先開始刷牙沒有用過牙膏,一方面孩子對牙膏有所抗拒,另一方面豬媽媽擔心孩子的吞咽能力還不是很好,擔心牙膏吞到肚子里對孩子有傷害。
一直用清水象征性地刷牙的小豬豬,刷的也很開心。
到兩歲左右,豬媽媽認為小豬豬可以承受牙膏了,就在一次刷牙的時候,把牙刷上擠上了牙膏,結果孩子只在最里面刷了一下就哭了起來。
牙膏用的也是很溫和的口感的,但是對于那么小的孩子,口里面有泡沫黏黏的,對小豬豬來講好像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從此,小豬豬對牙膏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抗拒。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小豬豬都不愿意用牙膏。
自然引導,循序漸進
對于小豬豬的這種抗拒,豬媽媽是始料未及的。
但是,為了小豬豬的牙齒,豬媽媽做了一定的妥協。答應小豬豬可以像最開始一樣,只用清水刷牙。
即便是這樣,對于一個兩歲不到的孩子來說,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為了讓小豬豬刷牙豬媽媽可謂費勁了心機,絕不浪費任何可以促進小豬豬刷牙的機會。
豬媽媽分兩步進行努力:第一步,讓小豬豬明白為什么要刷牙;第二部,讓小豬豬明白為什么用牙膏刷牙。
比如,有一段時間豬爺爺牙疼。豬媽媽趕緊對小豬豬說教:小豬豬,你看爺爺的牙齒壞掉了,不能吃好吃的了,小豬豬要好好刷牙,牙齒才會非常健康。
比如,《神奇的校車》有一本講到細菌,有些細菌會藏在我們的口腔里,會傷害我們的牙齒。而我們吃的飯粘到牙齒上,會給細菌提供養分,讓細菌越長越多。但是,單純的水的話,有些細菌是刷不掉的,用牙膏的話,就能更好地做好清潔。
但是,豬媽媽覺得最管用的辦法,還是要贊美。
每一次,小豬豬好好刷完牙,豬媽媽都會很認真甚至很夸張地贊美:哇,小豬豬的牙齒看起來更加亮晶晶了。
如果小豬豬那天不愿意好好刷牙,豬媽媽就會假裝有點遺憾地說:小豬豬,媽媽覺得你的牙齒好像沒有那么亮了。
小豬豬很有想象力,很喜歡夸張的表達,如果她在刷完牙后問:媽媽,我的牙齒亮晶晶嗎?
豬媽媽配上眼睛睜不開的動作,用手遮著眼睛,夸張地說:小豬豬,你的牙齒太亮了,簡直閃的媽媽的眼睛睜不開。小豬豬一定會哈哈大笑。
堅持與變通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日復一日,瑣瑣碎碎,是一件很考驗媽媽耐心與毅力的事情。
孩子的成長與成熟,也是需要一個過程,可能她在兩歲的時候不會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等到了三歲、四歲就會樂在其中,做的很好。所以,還是要堅持。
而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則需要因人而異,窮則變,變則通。難怪有人說,做媽媽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有智慧的母親,會創造出一套專屬于自己和孩子的交流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