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電影網站搜勵志,出來一部名叫《KANO》的臺灣電影。
翻看資料才發現,這部電影在2014年第51屆臺灣金馬獎中提名最佳劇情片、最佳新導演等8項大獎。
棒球,對于內地的眾多讀者來說,并不熟悉,也很少參與這項運動。但是,我覺得所有的球類運動的本質是相通的:敢拼,敢贏,不氣餒,不怕輸。
可是,很多人在這里就栽了跟頭,抱怨自己出身不好,抱怨自己沒有獲得相對等的回報,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其實,回過頭來,我們才發現這些所謂的抱怨只不過是我們逃避現實,逃避奮斗的一個借口。
有一天,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慢慢成功,我們突然會驚訝之于,還不忘抱怨:他/她怎么突然就成功了,明明沒有我有才,沒有我有能力,憑什么?
憑什么?憑你在幻想的時候,他/她在努力;憑你在抱怨的時候,他/她在努力;憑你在曬各種旅行和美食的時候,他/她在努力……
扯遠了,還是回到電影《KANO》。
電影講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臺灣史上首支由臺灣人、日本人和原住民組成的“野生”棒球隊——KANO棒球隊,憑借著不懈努力打進甲子園決賽的故事。
KANO棒球隊,最初的時候是由學生自發組建的棒球隊,沒有教練,也不懂得球場的禮儀,因為在他們的眼里,有球打,就很歡樂。
然而,這種行為卻遭到了別人的質疑,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沒有“輸”了的羞恥感,畢竟在他們的比賽中,從未得過一分。
有一天,這對野生的棒球隊來了一個教練,開始帶著他們真正的沖向“甲子園”之旅,也開始了證明自己有價值的漫長旅程。
在長達一年多的魔鬼訓練中,KANO棒球隊的隊員們盡管遭到了失敗的打擊,卻也憑借這股不服輸的毅力慢慢贏得比賽,開始享受付出后應得的回報。
最終,KANO棒球隊一路過關斬將,打敗由日本人所組的常勝冠軍“臺北商業隊”,成為首支在濁水溪以南并且贏得全島冠軍的野球隊外,更代表臺灣去日本征戰甲子園。
看完電影后,有一句話久久縈繞在腦海:不要只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你就有無限的力量。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不輸,就是贏。贏,就是不輸。
二
在最近上映的泰國電影《天才槍手》中,也講述了一個關于贏與輸的故事。
天才女學生小琳入貴族學校,本以為以自己的優異成績免除了學費和生活費,卻在結石富二代同學葛瑞絲與阿派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父親偷偷摸摸地把錢交給了學校。
憤憤不平的小琳,在葛瑞絲與阿派的勸說,以及“輔導費”的誘惑下,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幫助他們舞弊。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不輸。
音樂,給小琳帶來了舞弊的靈感,也即,以不同的音樂旋律代表ABCD不同的選項。于是,小琳做了音樂老師,專門教授同學們專屬于答案的音樂密碼。
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同學們看著小琳在桌子上敲打而來定答案。這種方式,讓眾位學渣秒變“學神”,成績蹭蹭的往上漲。
然而,有一次考試中,因為擁有絕佳記憶力的天才學生班克的告密,讓校長揪出了考場上幫人作弊的小琳——草稿紙上,兩份試卷的解題步驟。最后,小琳失去了去新加坡留學的機會。
令人沒想到的是,葛瑞絲與阿派為了讓班克參與其中,確保國際會考STIC順利通過,叫人打了他一頓,讓原本貧困的班克喪失了拿全額獎學金考試的機會,人生陷入到了悲劇之中。
經過幾番勸阻,班克加入到了這個“舞弊天團”。
我們仔細想想,小琳也好,班克也罷,甚至葛瑞絲與阿派都不是在想著贏,
而是想著不能輸,因為輸就意味著結束了一切,一切都將從零開始。
可惜的是,在悉尼參加考試的班克在發送答案的時候,被逮住了。最終,給予他處罰是,終身禁止參加國際會考STIC。
更令人沮喪的是,他被學校除名,成為了一個提早畢業的失敗者。
有意思的是,班克竟然想威脅小琳,讓她幫助他作弊。
否則的話,班克要舉報所有人。
從這一刻開始,班克徹徹底底地輸了。
但是,小琳回歸了正途,得到了原諒,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看完電影,“我們天生就是輸家,所以必須竭盡全力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的話語一直在腦海旋轉。
我會想,我們真的是天生的輸家嗎?僅僅是因為出身不好,父母沒錢?
我想,人生并非如此。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贏,什么才是輸呢?
是因為我們獲得了較高的地位,還是因為我們晉升失敗了?是因為我們獲得了不錯的分數,還是因為我們沒有考入心儀的學校?
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輸贏在于我們自己。
快樂了,就是贏了,哪怕是在傷痕累累。
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