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最后寫到了“要多讀書”,有些人看到這句話,可能會以為是一句玩笑話,這句話也經常被當做調侃所使用。這篇文章,我就來談談我是怎么來看待這句“玩笑話”的。文章中談到的讀書包括但不限于專業領域的書籍。
為什么會去讀書呢,真的不為了什么,最起初,就是為了想去了解一件事,了解一個人,或者想多了解這個世界。后來讀的雜了,多了,慢慢知道自己的閱讀口味在哪里,這個很重要,這跟你吃飯的口味一樣,你吃了,才知道自己喜歡吃什么,你讀了,才知道自己喜歡讀什么。 很多人在逛書店的時候,看著琳瑯滿目的書籍陳列在書架上,精美的封面,吸人眼球的書名和書店里與生俱來的使人平靜的特質,總是讓人忍不住想去選上幾本好書,然后盡情的跳進知識的海洋吸取知識,或者跳進小說的劇情中跟著主人翁一起起伏跌宕。 茶余飯后,讀上一兩段,自己的內心受到了升華。然后書就被丟一旁,該干嘛干嘛去了。
不管讓你去讀書的理由是什么,找到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理由,去讀就好了。
讀過哪些書
我讀的書比較雜,為什么比較雜呢,這里說一個小故事,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蚊子和蜜蜂分別放在了一個空瓶子中,瓶口很小,他們觀察發現,蚊子在瓶子里面飛行軌跡非常雜亂無章,各種撞壁,經過好長時間,才找到出口,反觀蜜蜂,只是在瓶子里面飛行了一會,就找到了出口。講這個小故事什么意思呢,我們在進入一個陌生領域,學習一個陌生知識的時候,一定是要像蚊子一樣,學習這個領域盡可能多的相關知識,去觸碰這個領域的各個角落,一定要雜亂無章一些,等你看到光,找到那根繩索了,才能像蜜蜂一樣,直奔一個目標去。 讀書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但逐漸清晰起來。從橫軸來看,書籍涉及到人文,歷史,科學,文學,經管,勵志,傳記… 從縱軸來看,又分為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每個點又可以再細分,所以尋找書籍的過程就像是抬頭仰望浩瀚星空,尋找那顆你最愛的星星的一樣。
Kindle
每次跟別人談讀書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向別人去推薦kindle,這里我又要去談談kindle了,我最早是在2011年的時候,買了一臺kindle,不過那個時候,基本都是將電腦上存的電子書直接導入進去看,幾乎不去亞馬遜上去購買電子書,那個時候亞馬遜上面電子式的質量和數量也是不盡人意,不像是現在,各種高質量的推薦加上我特別喜歡的kindle unlimited服務,真正將kindle變成了一個對接海量服務的輕載體。亞馬遜和kindle結合簡直是愛讀書人的福音,感嘆怎么會有這么棒的產品,kindle完全秉承了“科技就是讓你感覺不到科技的存在”這個原則,產品做的非常克制,克制讓它保持純粹,你拿著kindle,一定不是為了裝B,只是想去讀書。哦,對了,kindle對于閱讀英文書籍的功能支持也是很不錯的,可以按壓單詞翻譯,也可以開啟生詞提醒。
讀書方法論
讀書的方法有很多,快速閱讀,跳讀,精讀,對于讀書的方法論,我的態度是不要再去在意,讀書的時候,如果腦子里還想被各種方法論束縛著,難免會讓我們內心對讀書產生抗拒,讀的快與慢,究其根本也不是方法問題,而是你的理解問題,你理解的快,就自然會讀的快,道理就這么簡單,理解不了,一味求快,騙自己咯。
做筆記的習慣也是要有的,因為我一般都用kindle去讀書,所以看到一個好句子的時候,直接對著屏幕滑動一下即可,我的原則是盡量不要去影響閱讀的連貫性,當然你說你讀完之后,在單獨流留出時間去做,都可以,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法就行。我所了解到的一位讀書牛人在讀書的時候,會一邊讀,一邊用藍牙鍵盤鏈接著自己的手機記錄筆記,據說武俠大師金庸喜歡撕書,看到好的片段,就直接從書上撕下來,然后重新整理,估摸著用這種方式的話,同一套書要買好幾本。
讀書帶給我什么
簡歷中個人愛好這一欄,出現頻次最高的三個詞就是,“讀書”,“運動”,“旅游”。我估計很多人不管是自己寫簡歷還是看別人簡歷看到這三個詞的時候,都會自動過濾掉,為什么,因為太多了嘛,哪有那么多人同時具有這有三個愛好,甚至哪怕只有其中一個愛好呢,這種“標配”的標準會給人造成錯覺,會讓自己誤以為自己是有這些愛好的,或者擁有這些愛好的人就是這樣的。這非常危險,這不是視而不見,這是無知。 前段時間流行的一句話叫做“讀書是為了和傻X心平氣的對話,運動是為了傻X能心平氣和的和自己對話”。不管讀書還是運動,堅持久了,真的會流露出一種氣質,而這個氣質是真的會被感知到的,也會反過來影響你自己的做事風格,談吐舉止的。但這個一定是需要時間來打磨的,外露禪意的人,內心一定的是平靜的,這份平靜不是時間,是歲月。
套用老羅的一句話的來說明讀書帶給我的東西,讀書讓我感覺到與眾不同,與眾不同不是為了與眾不同,與眾不同是為了更好。
說了那么多,搞得我好像讀了很多書似得,我是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記錄我的讀書書單的,剛才瞄了一眼,還是兩位數,但不管怎樣,既然是一篇寫讀書的文章,我也就厚著臉皮推薦幾本我讀過兩邊以上的書吧。
書單
《人類簡史》
這本書從人類最初的進化開始講起:猿人到智人,現代社會很多人類的行為都是早期早期猿人進化的時候深埋在基因中的。 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現代科學社會; 宗教體系建立的必然性,古代戰爭和現在戰爭。 以家族為核心到社團為核心的轉變。 帝國主義到現代民主社會。這本書沒有那么學術,普及性知識較多。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
這本書我在朋友圈中推薦過兩次,對于哲學的起源發展和后來與宗教科學之間產生錯綜復雜的關系梳理的非常清晰,同樣,這本書不學術,很科普。
《溫故一九四二》
推薦這本書,包含我一點點私心吧,講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災荒的史實。百姓在逃荒過程中的磨難,絕望中人性的暴露,以及當時中央政府在面對各方政治,戰爭壓力下對這件事情的處理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