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桿下是“人”
談起教育,我們總喜歡說這樣的話來鼓起教師教育學生的熱情: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陶行知。這些人,后來都成了名人,這些話,是激勵教師們要發現孩子身上的潛力,不要隨隨便便諷刺挖苦學生。今天,我讀林清玄先生寫的《油面攤子》一文,突然想到,我們的教桿下不僅僅有牛頓也有油面攤子的老板,我們的冷眼中不僅僅有瓦特還有炸油條的老板,我們的嘲笑中不僅僅有愛迪生也有工廠“三班倒”的工人。你去問問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人甘于做這樣的工作,他們小時候的理想大多光輝而偉大:科學家、超人、文學家、數學家……這些理想很多都是我們老師灌輸給他們的,因為,我們教師都堅信,只有樹立偉大的理想才會不斷的追求,當然學習動力才會十足。也許,一直以來,我們不敢承認,我們教育的學生將來會成為清潔工、青菜販子、服務員等等好多好多普通的人。形形色色的教育理論也告訴我們,我們的孩子一個個都是潛在的“天才”。似乎沒有全部成為“天才”,都是老師很大的罪過。
三毛在《拾荒者》一文中記述:在我的小學時代里,我個人最拿手的功課就是作文和美術。當時,我們全科老師是一個教學十分認真而又嚴厲的女人。她很少給我們下課,自己也不回辦公室去,連中午吃飯的時間,她都舍不得離開我們,我們一面靜悄悄的吃便當,一面還得洗耳恭聽老師習慣性的罵人。
我是常常被指名出來罵的一個。一星期里也只有兩堂作文課是我太平的時間。也許老師對我的作文實在是有些欣賞,她常常忘了自己叫罵我時的種種可厭的名稱,一上作文課,就會說:“三毛,快快寫,寫完了站起來朗誦。”
有一天老師出了一個每學期都會出的作文題目,叫我們好好發揮,并且說:“應該盡量寫得有理想才好。”
等到大家都寫完了,下課時間還有多,老師坐在教室右邊的桌上低頭改考卷,順口就說:“三毛,站起來將你的作文念出來。”
小小的我捧了簿子大聲朗讀起來。
“我的志愿——
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可以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掘出來,這……”
念到這兒,老師順手丟過來一只黑板擦,打到了坐在我旁邊的同學,我一嚇,也放下本子不再念了,呆呆的等著受罰。
“什么文章嘛!你……”老師大吼一聲。她喜怒無常的性情我早已習慣了,可是在作文課上對我這樣發脾氣還是不太常有的。
“亂寫!亂寫!什么拾破爛的!將來要拾破爛,現在書也不必念了,滾出去好了,對不對得起父母……。”老師又大拍桌子驚天動地的喊。
“重寫!別的同學可以下課。”她瞪了我一眼便出去了。于是,我又寫:
“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夏天賣冰棒,冬天賣烤紅薯的街頭小販,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更重要的是,一面做生意,一面可以順便看看,沿街的垃圾箱里,有沒有被人丟棄的好東西,這……”
第二次作文繳上去,老師劃了個大紅叉,當然又丟下來叫重寫。結果我只好胡亂寫著:“我長大要做醫生,拯救天下萬民……”。老師看了十分感動,批了個甲,并且說:“這才是一個有理想,不辜負父母期望的志愿。”
我那可愛的老師并不知道,當年她那一只打偏了的黑板擦和兩次重寫的處罰,并沒有改悼我內心堅強的信念,這許多年來,我雖然沒有真正以拾荒為職業,可是我是拾著垃圾長大的,越拾越專門,這個習慣已經根深蒂固,什么處罰也改不了我。當初胡說的什么拯救天下萬民的志愿是還給老師保存了。
我們大多數教師應該也和文中三毛的國文教師想得一樣,“亂寫!亂寫!什么拾破爛的!將來要拾破爛,現在書也不必念了,滾出去好了,對不對得起父母……。”
我們應該明確的是,我們的教育并不是為培養“天才”,而是為培養“人”的,即使他將來也要“拾破爛”,我們也應該把他們教育成文明、幸福、快樂的“拾荒者”啊!特別是,我們的小學教育,更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這個基礎就像一座高樓大夏的基座,深深地埋于地下,而不為人知,但是他們才是支撐著整座富麗堂皇上層建筑的根本啊!在這根基包涵良好的道德,比如懂得禮讓他人,誠實守信,隨手關燈,不亂丟垃圾……包涵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習慣,如喜歡讀書,早睡早起,按時吃飯,等等,還有健康的心理,如與人友善,體諒他人,關愛自己……還應該有健康的體魄,熱愛一項或幾項體育項目,所有的這些,實實在在都是一些我們學校教育的平常工作。回歸教育的本真,放下功利心,讓教育與學生的童年牽手,實在是我們教師的最大責任。讓我們的教育成為學生學習人生的過程而不是我們謀取利益的手段,讓我們的教育成為我們學生發現自我,發揚天性的磁場,而不是鉗制思想的屠場。不要讓我們的學生帶著“隕落天才”的自卑走向社會。讓每一個人都挺直腰桿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平凡的幸福的‘油面攤子老板’。”
附:油面攤子——林清玄
家附近有一擔賣油面的小攤子,我平常并不太注意,有一回帶孩子散步路過,看到生意極好,所有的椅子都坐滿了人。
我和孩子駐足圍觀,這時見到賣面的小販,把油面放進燙面用的竹撈子里,一把塞一個,剎那之間就塞了十幾把,然后他把疊成長串的竹撈子放進鍋里燙。
接著,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十幾個碗一字排開,放作料、鹽、味素等等,很快的撈面、加湯,十來碗面煮好的過程還不到五分鐘,我和孩子看呆了。更令人贊嘆的是,那個煮面的老板還邊與顧客聊著閑天。
在我們從面攤離開的時候,孩子突然抬起頭來說:“爸爸,我猜如果你和賣面的老板比賽賣面,你一定輸!”
對于孩子突如其來的談話,我感到莞爾,并且立即坦然承認,我一定輸給賣面的人。我說;“不只會輸,而且會輸得很慘,這個世界上能贏過賣面老板的人大概也沒有幾個。”
后來我和孩子談起了,他的爸爸在這世界上是輸給很多人的。
接下來的幾天,就玩著游戲一樣,我帶著孩子到處去看工作中的人,我們在對角的豆漿店看伙計揉面粉做油條,看油條在鍋中脹大而充滿神奇的美感,我對孩子說:“爸爸比不上炸油條的人。”
我們到街角的餃子店,看一位山東老鄉包餃子,他包餃子就如同變魔術一樣,動作輕快,雙手一捏,個個餃子大小如一,煮出來晶瑩剔透,我對孩子說:“爸爸比不上包餃子的人。”
我們在市場邊看見一個削梨子與芭樂的小販,他把水果削好切片,包成一袋一袋準備推到戲院去賣,他削水果時,刀子如同自手中長出,動作又利落、又優美,我對孩子說:“爸爸比不上削水果的人。”
就在我們生活四周,到處都是我比不上的人,這些市井小人物,他們過著單純的生活,對生命有著信心和希望,他們的手藝固然簡單,卻非數十年的鍛煉不能得致。
我們放眼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很可能會以為自己是頂尖人物,一旦我們把狂心歇息下來,用赤子之心來觀照,就會發現自己是多渺小,在人群之中,若沒有整個市井的護持,我們連吃一套燒餅油條都成問題呀!這是為什么連圣賢都感嘆地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的緣故,我們什么時候能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對生命有真正信心的時候。
看到人們貌似簡單,事實上不易的生活動作時,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值得給予最大的敬意,努力生活的人們都是可敬佩的。他們不用言語,而以動作表達了對生命的承擔。
承擔,是生命里最美的東西!
我時常想,我們既然生而為人,不是草木蟲魚,就要承擔,安然接受人生可能發生的一切,除了安然的面對,還能保持覺性,就是菩提了。一般人缺少的正是覺悟的菩提罷了。
在古印度人傳統的觀念里,認為只要是兩條河交會的地方一定是圣地,這是千年智慧累積所得到的結論。假如我們把這個觀念提煉出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在人與人相會面的那一刻,如果都有很好的心來相印,互相對流,當下自己的心就是圣地了。
油面攤子是圣地,豆漿店是圣地,水果攤是圣地。。。。。到處都是圣地,只是看我們有沒有足夠神圣的心來對應這些人、這些地方。當然,在我們以神圣的心面對世界時,自己就有了承擔,也就成為值得敬佩的人之一。
我帶著孩子觀察了許多地方以后,孩子感到疑惑,他問:“爸爸,那么你有什么可以比得上別人呢?”
我說:“如果比寫文章,爸爸可能會比得上那賣油面的老板吧!”
孩子說:“也不會,油面老板幾分鐘煮好十幾碗面,爸爸要很久才寫完一篇文章!”
父子倆相對大笑,是呀,這世界有什么東西可以相比,有什么人可以相比呢?事實上,所有的比較都是一種執著!
是的!每一種職業,每一個人,實在沒有相比的必要,只要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平和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就是幸福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