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有死去的親人
仍然與你活在同一個記憶空間
《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家族尋找音樂的故事。小男孩米格的曾曾祖父埃克托,年輕的時候為了音樂夢想離開了女兒coco和妻子,一去不返。妻子從此一個人承擔養家的艱辛,她對丈夫的憤恨,也恨把丈夫從自己身邊搶走的音樂,于是,她在這個家庭中禁止一切音樂。
這個禁止音樂的家族傳承,一直延續下來,這個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只知道賺錢做鞋,成了家族創傷。由于這個創傷內部蘊含的情感如此強烈,越是禁忌,就越隨之產生了一種突破禁忌的力量。
到了第五代,家族里生出來一個非常愛音樂的小男孩米格,他一次次突破家庭禁令,想成為歌星。最終他機緣巧合下踏入了亡靈的世界,與自己的祖先展開了一段故事,最終解開了好幾代人的情感創傷,也把音樂重新帶到這個家族中來……
電影感動了很多人,而其中最精妙的地方是它的時空觀。電影情節設定了一個前提“人最怕的不是肉體的死亡,而是再也不被人記住。”
在這個前提下,一個人死亡后,可以進入亡靈世界繼續生活,但是如果活人的世界里已經沒有一個人能記住他了,他的靈魂就會灰飛煙滅,永恒地“消失”了。
這個設定重新解釋了死亡這個冰冷的事實,肉體死亡,并不是永恒地消失,亡者依然“存活”;其次,它也把一個物理的連接,轉化成了虛擬的連接,只要我們有共同的記憶、信念、相愛,就能與亡者建立關系,死去的人就會依然存在在我們的生命里。
這其實也是心理學里針對死亡這個存在主義命題的“療愈”方向,首先是如何接受告別,其次是如何轉化認知,把死亡看成是另一種生命形式,卻不一定是完結和永恒的遠離,最后,如何與逝者保持著情感的聯結,加強生者對生命的力量感。
有人將《尋夢環游記》評為本年度最療愈的動畫電影,在我看來,它正是把以上三點有關死亡的情感療愈,用超級精美的具象化情境呈現了出來,讓觀者不知覺中重新更新了自己的死亡觀念。
當小男孩米格第一次來到亡靈世界,他情不自禁地“哇”了出來,所有看電影的人也跟他一起在心里驚叫了一聲。亡靈世界不是漆黑孤寂的,而具有五彩斑斕的色彩,天空中有飛來飛去的引路精靈和擺渡車,到處是演唱會和應有盡有的城市設施,看到這一切,我們內心關于死亡的黑暗想象都被替代了。
你會感到死亡并不可怕,所有死去的家人在另一個世界團聚,依然以family的方式“活著”,每年亡靈節來到,美麗的萬壽菊花瓣鋪成橋梁,他們可以踏上它回到活人的世界探親開party……死亡并不是冰冷,未知的,而是溫暖和人性化的。
看完電影,如果你感到死亡不僅僅是喪失,也是一種延續;而死亡的親人仍然作為一整個家族背景站在你的身后,那么這真的是療愈,每個人內心面對世界的困惑和未知感,真的會減弱很多。
2
從個人、家庭到宗族,當你不僅僅是你自己
也正是因為亡靈的內容,差點不被引進內地,但據說,審片部門看過之后,被其中的故事感動了,破例讓它上映了。
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是適合中國人看,還有哪個民族的價值觀如此忠于家的核心文化?
況且這部電影中的家庭觀還如此特殊——它不僅僅是說我們每個人屬于原生家庭,更多的是說我們每個人屬于自己的宗族的一部分。
這個故事有超長的生命線,從缺失的相片一角的曾曾祖父到米格,一共是五代人。盡管不被允許接近音樂,但小男孩米格生出來就夢想著成為歌神,他打破家族禁忌的過程,其實也就是為家族解開音樂封印的過程。
從家庭系統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的身上都傳承了這個家族系統的愛恨情仇,家族的文化、禁忌、觀點、能量偏向無不影響著我們。一個家庭系統要發展,就一定會從內部發展出解鎖系統阻塞能量的動力,哪里有沖突,哪里就有使命。
生活,我們很少通過往上倒騰五代的視野,去看待自己是誰。往往以為我們就是從懂事到受教育開始長大現在的那個孩子。但其實我們的生命之源在歷代祖先那。正如張愛玲說,假如你了解我的過去,就能了解我的現在。每個人人生中的問題,都能在家庭中找到根源。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和視野。
想象你曾經在哪一刻意識到了自己對家族的傳承?是在舊照片里看到爺爺年輕的時候,靦腆的笑感覺跟你很像;還是意識到自己的某個勤儉節約儲蓄習慣,來自奶奶;或者是當家庭的大小聚齊,發現男性們莫名其妙地都對數學有特殊的天賦?
就像米格這個小男孩與曾曾祖父合唱的時候,他會意識到自己血液里就有音樂的因子,就有祖先沒有實現的音樂理想,在那一刻他理解自己的命運,正是把音樂和愛重新帶回這個家族,也一定要得到家人對音樂、夢想的祝福。
深究的話,人的大部分行為,其實都有“出處”,只是我們還看不到很遠的因果。
大城市里有很多人宣稱自己“沒有故鄉的人”,原因是生出我肉身的地方,不是我精神的故鄉;而作為精神故鄉的大城市,卻從未友好地收留過自己的肉身,在其中找不到歸屬感。我一個朋友形容這種狀態就是什么都是一個人“撐著”,盡管內在很虛弱,還是要一個人撐著,因為沒有人可以幫得上你,你必須不能放松,只能靠自己。
如果我們的故鄉一直在我們的身體之內呢?你的身體不僅僅是你的,你的血液、精氣神來自歷代祖先的細胞,他們也在你身體里活著,他們曾經的每一個夢想、糾結,都是你身體里的神秘力量,雖然看不見,但是當你產生某個想法,你怎么知道這些神經元細胞的無意識不帶著家族的夢想?所有遠古緣由,某種久經灌溉的集體無意識的一部分,都是你的一部分。
當小米格得到了祖先的祝福,他解脫了自己內心的糾結。首先,自己的“問題”,不再是自己的。米格愛音樂,一開始會覺得自己總是給家人惹麻煩。然而當看到這個音樂夢想其實是家族創傷,就知道了這個夢想大家潛意識的共同決定,而不僅僅是自己的追逐。
其次,你會獲得更多力量。曾曾祖父的音樂夢想未實現,曾曾祖母對音樂夢想的放棄,這個家庭長久好幾代沒有音樂的滋養,他們都迫切需要一個孩子為家庭重新帶來音樂解開心中的禁忌。
當一個人時時刻刻感到自己是系統的一部分,這個時候你有了力量和歸屬,不再是一個人撐著,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精神故鄉。
3
個人的夢想和家庭之愛發生矛盾
朋友一家人看完電影《尋夢環游記》出來的時候,她老公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孩子說“以后爸爸死了,你要把爸爸的照片擺在家里啊!”(電影中設定在家中擺放著照片、被活人記得的人,才能在亡靈世界生活,否則就將消失。)孩子還沒說話,我女朋友就白他一眼“你一天不著家,還想讓孩子記住你呀,再不多陪陪孩子,你很快就被她忘記了!”
的確,電影正開始于一個以夢想為由逃離家庭的爸爸,他引發了好幾代的創傷。完全可以拿來當作當代喪偶式育兒中父親的反面教材。
最近我看了一個真人秀《生活相對論》,節目中請到了歌手鄭鈞與一個全職奶爸交換生活,兩天一夜的時間里,鄭鈞被要求住到對方的家里去體驗他的生活。面對一個全職奶爸,放棄了大好事業回歸家庭,一開始鄭鈞對這個爸爸很不理解。
后來,看到奶爸親手為孩子制作玩具和陪伴的用心、對家務細節的一絲不茍,他發自內心地贊嘆“他在以敬畏生活的方式過日子。”特別是,在看到這個爸爸和孩子之間融洽的關系,孩子給父親的反饋,是從羨慕到感動。在交換結束真心話的時間,鄭鈞說“在孩子身上你能看到自己。我感覺自己特別不足。我的孩子長大了,可是我現在特別后悔沒有在他們小時候這樣陪伴他。”他低下頭眼眶泛紅連說了兩個“特別后悔”。
一切盡在不言中。每個人的決定都是影響深遠的,愛的記憶會傳承,被拋棄的創傷也會被傳承。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夢想最重要,于是通過對家庭的反叛,實現自我的擴張,但是顯然,我們會在某個時刻意識到這個決定的偏頗。
曾曾祖父埃克托早年離家追尋個人夢想,直到意外死亡,快被活人遺忘了,在這個時候他才體會到愛比所謂成功更應該成為立身之本。這個發生在曾曾祖父內心的悔悟,傳遞到了曾曾孫子米格身上。最后,雖然愛音樂,但米格沒選擇成為眾人矚目的歌星,而是在生活中為家人而歌唱,把音樂帶給普通的家庭。他了解到愛比虛幻的成功更重要。
人與世界建立正確的聯系,前提是我們在與親人的關系上有支點,如果偏執地追求成功,而不是建立恰當的聯系,就會把人引向對外物認可的執著,而遠離了內心愛的源泉。
很多男人年輕時因為追求個人力量的實現離開家庭,以為這是丟掉牽絆,但往往個人主義單打獨斗奮斗到最后,一是難以為繼,二是最終會遺憾。因為家庭才是每個人的力量之源,親情,是自己的一部分,丟掉了它,其實是丟掉了我們自己。
埃克托用了一輩子去追求無果的事業,諷刺的是到最后人們最愛的他的一首歌,不是別的匠心名作,竟然是寫給女兒的一首小小的告別歌《請記住我》。這也成為了他一生最美、卻最悔恨的記憶。
電影《美麗人生》中說“比起我的喜悅來說,你的稱贊算什么。”愛的自由意志,是生命最獨特的體驗,最終決定我們是什么的,是內心美好的感受,而不是成功的名號。
結尾:
這些年,我多在美劇中看到家庭的儀式,在韓劇中看到溫暖相守,在迪斯尼電影里看到家族傳承,反而在現代中國看到更多是爭吵,越界,看到家庭與我們個人的沖突。
雖然我們都有家,但多數人的生命感受還是自己是一個人孤獨地長大的。在成長的關頭,家庭帶來的困惑,多于我們感受到的情感支持。
與家庭的和解,追溯親情的力量源頭依然是我們現代中國人的重要課題。如果我們不能像米格穿越,也沒法與亡靈對話,如何回歸家庭,或者找到真正與家人情感交流的渠道?
我們需要的親情是什么?是一種關于家族系統對于人全面發展的支持,提供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那是死亡帶不走的情感和力量,也是我們成為我們自己,完整自己的無意識母體。
希望看完電影的你,想到每個家人的臉覺得溫暖,而不是覺得悔恨或遺憾,也最終在心里找到一份沉甸甸的、可供思考的情感通途。
作者:蘑菇姑姑,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深媒體人,十分心理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