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是笑來老師的忠實讀者應該看過這篇文章《關于那些我無法消滅的錯別字》。
沒看過也沒關系,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內容總結:
我真不是故意的,原諒我吧!
我用拼音輸入法,不過也不能賴它。
老被糾錯,偶爾沒出息地想,這些人怎么分不清主次呢?內容可比錯別字重要。不過這種想法也挺丟人的。
我認了,這事兒改不掉,咱們互相理解吧!
謝謝你們幫我改錯字。
這事兒其實也不能怪他,我們每個人在上學的時候估計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考試的時候自己寫的答案是一定找不出錯誤的,不管那個錯誤在事后看來有多么明顯,在別人指出之前我們就是沒辦法找出來。
開始寫文章的朋友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很多錯別字就是眼睜睜看著它跳到屏幕上,而根本沒有感覺。別說是寫文章了,就連發個140字的微博,有多少人保證不會寫錯一個字兒呢?
要是碰上那些患有“的地得強迫癥”的患者,估計沒有幾個人能逃脫他們的法眼。
為了為自己寫錯字“正名”,更準確地說是給自己一點點心理安慰,讓自己有信心繼續寫下去,我們給自己找了幾個“借口”。
◆有些事更重要◆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心理學家Tom Stafford做過錯別字相關的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其實我們不是粗心大意才寫出錯別字,恰恰相反,我們是因為很聰明才會寫出錯別字。
寫過文章的朋友應該都有體會,要把自己腦子里的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同時保證邏輯嚴謹、語言流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相當于我們在處理一項高級任務,而此時發現并改正錯別字就變成次要的任務了。
我們的大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智能得多,尤其在處理多項任務時,它會自動將其按照級別排序,并優先處理高等級任務。所以我們找錯別字的任務,時常因為腦容量不夠而得不到充分地照顧。
正如前幾天那篇《節食何止能減肥,還能減智商呢》中提到的那樣,對于腦帶寬一定的我們來說,所有的任務其實都是帶寬分配問題。就像不存在同時百分百運轉的機器一樣,我們的大腦也只是為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權衡取舍。
中文輸入大部分依賴于拼音輸入,這時候音詞就會成為我們“準確用詞”的最大障礙。在高認知、高速度的寫作狀態下,要求作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此時錯別字就很容易趁虛而入。
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明顯發現,如果過多關注語句當中是否存在錯別字,自己的寫字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每一句話都要字斟句酌,非常影響思路地組織。
◆亡羊補牢更困難◆
估計有些讀者看到這里,可能會跑到后臺留言:寫得時候不注意,就不會寫完了好好檢查一下嗎?
恩,您說得很對,不過在此之前我想先給大家看個圖:
上面這些句子中明明是順序顛倒的,為什么我們能夠毫無障礙地讀下來呢?
原因在于我們的大腦在閱讀一段文字的時候其實在進行一種模式識別。簡單地說就是:對局部的理解依賴于對整體的理解。
比如我們看到熟悉的事物時,其實并不是對于每個細節都了如指掌,而是對于整體有了概念以后把一些主要細節拼湊起來,最后形成了對這個事物的理解。這就好比你看到一個好朋友,不會從TA的眼睛、耳朵開始一一分辨,而是看到這個人之后,對重點區域進行飛速掃描,核實之后確定這就是你的好朋友。
所以當一個概念被人熟知時,我們理解它的速度就會快很多,甚至一句話不用說完,我們就能猜到后面大概是什么樣的內容。相反如果是我們不熟悉的內容,我們可能會放慢速度,認真閱讀,此時也就更容易發現錯別字。
文章是作者寫出來的,所以在敲打鍵盤之前,這些話已經出現在了作者的腦海中。所以作為一個相對熟悉的概念,作者就會更容易忽視其中的錯誤,甚至會只看到自己“預期”看到的部分。而讀者則不然,由于不太熟悉文章內容,所以不容易啟動自動識別功能,于是這種情況下就更容易發現文章中的錯誤。
◆我們需要內向的讀者◆
其實“模式識別”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的力量,作者腦子里已經形成了想法之后,他就會按照這個想法寫下去,至于過程中的錯誤,由于習慣的慣性而很難被察覺。
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在19世紀80年代就提到過一個患者,本來想去臥室換衣服,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發現自己換了睡衣躺在了床上。
所以想要依靠自己來糾正錯誤有些困難,依靠讀者顯然更為靠譜。
根據密西根大學的研究,讀者的性格能夠影響他們對于錯別字的態度。內向性格比外向性格更容易發現錯別字或者語法錯誤,并且由此會對文章作者提出一些負面評價。
研究人員對83名志愿者進行了性格方面的測驗,隨后給他們看了一封征集室友的電子郵件。有些人得到的是含有錯別字的郵件,而有些人看到的則是正常的郵件。
看完之后,志愿者需要說出是否在郵件中看到了錯誤。結果那些內向性格的讀者普遍找到郵件中存在的錯別字。
還記得我們之前做過的關于性格的調查嗎?結果在這里:
看到我們的讀者有80%以上都表示自己是內向性格,再看看上面的研究結果,頓時有點心懷惴惴,希望你們之前沒有因為我們的錯別字而對我們失望。
如果你們沒有發現錯別字,其實也不是我們的功勞,這都要感謝為每篇文章認真修改錯別字的校訂功臣:吳巍、姚色豐。
正是有了他們的細心校訂,我們才不至于讓這么多內向的讀者失望。
雖然給出了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為錯別字“正名”,不過錯誤還是錯誤,能改還是應該盡量修改。聽說讓作品看著不那么熟悉,會增加發現錯誤的幾率,下次開始我會通過改變字體大小和顏色等方式,盡可能降低兩位校訂人員的工作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生大學xinsheng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