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民的名義》中的配角,吳剛飾演的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火了。這位一身正氣但又帶點狡黠,追求政績但又不忘初心,愛惜羽毛但又敢闖敢拼,性格暴躁但又是非分明的復雜人物,極大顛覆了“熒屏好官”形象,讓人感到真實親近。
當然,這還不是李達康最大看點。劇中各色人等,哪個不是思維縝密、魅力超群?然而他們大多沒有善終,反而是身處政治漩渦中心的李達康,最終闖關奪隘、獨步江湖,這是為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解開關于李達康的三個疑團:
1.不聽話,卻如何獲得提升?
作為趙立春曾經的秘書,時任呂州市委書記李達康,考慮到大明湖畔的污染問題,硬是把公子哥趙瑞龍的用地申請壓了5年。這確實有些不可思議。時任省委書記的趙立春大權在握,自己提拔的秘書居然敢違抗旨意,無論當時李達康用了什么理由搪塞,用官場規則衡量都有些大逆不道之嫌。趙書記應該恨得牙癢癢、悔不當初才對,可后來為什么還是提拔了李達康呢?
有個細節可以給出答案。大風廠“116”事件當晚,陳巖石保護工人抵制強拆,雖然雙方立場沖突,場面又非常緊急,但李達康對這個退休老干部,仍給予以了相當耐心和尊敬,甚至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陳老穿上,早飯也叫人第一時間送過去。身為市委書記,對一退休干部且能做到這般細致周到,可見對當年做秘書時會多么貼心周到,有了這份赤誠,就有了后來保持溝通、獲取諒解的基礎。可以想象,只要是不違反原則的事兒,李達康對趙立春該是言聽計從,趙立春即便有所不滿,也還是基本信任他的。另外,李是有名的改革闖將,想干事能干事,又一貫堅持原則,趙書記心里這個坎也就過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高玉良的“漢大幫”已經成為一股明確的政治勢力,確需另一股力量予以制衡,想來想去,提拔自己的秘書李達康,推出一個所謂的“秘書幫”,對趙立春而言,也是形勢所迫。
2.不結黨,卻如何贏得斗爭?
在這場博弈中,“漢大幫”已結成利益共同體,而所謂的“秘書幫”實際子虛烏有。然而,政治博弈是體系的斗爭,李達康沒有拉幫結派,但又是如何與“漢大幫”斗爭并最終獲勝的呢?
靠的是價值觀的引領。李達康雖然沒搞團團伙伙,但他始終站在道德和正義的一邊,用普世的價值體系,最大限度壯大隊伍、凝聚力量。比如侯亮平,具備“漢大幫”一切特征,甚至攔車拘捕歐陽菁,讓李達康大為光火,但李迅速分清敵友,看到機場拘捕一事是對自己的政治保護,避免了不必要的對立與消耗。再比如公安局長趙東來,李達康與其保持正常工作關系,沒有拉拉扯扯和利益輸送,但仍以強大人格魅力,將其凝結為自己的鐵桿心腹。由此可見,以利益結成的團伙不長久、不穩定,而用共同價值觀凝聚的隊伍更廣泛、更牢靠。
3.不變通,卻如何干出實績?
改革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作為一心干事兒的改革闖將,李達康隨時面臨激流暗灘的考驗。侯亮平也好,季昌明也罷,他們的是非標準清晰可見,“有腐必反”即是他們的衡量標尺。李達康則不然,他面臨的是非標準復雜得多。季昌明堅持原則、處事穩健,但他身處局部、謀得一域,再穩也是靜態中的穩;李達康把控全局、推進改革,隨時處在風口浪尖,正真需要拳打腳踢、左右逢源,他要的穩,必須是變化的、動態中的穩。同樣是穩健,二者功力高下可見一斑。所以說李達康難,就在于此。為保護自己的政治羽翼,李達康敢于不買老領導的帳,對有恩于己的王大路處處提防,甚至對自己的老婆也從未關照。即便如此,他也時時處于風險之中。那他又是如何做出防范的呢?
有兩個細節可見一斑。一是與歐陽菁離婚之前,他提前向組織作了匯報,所以后來歐陽菁出事,他可以理直氣壯地提離婚之事,最大限度地擺脫嫌疑;二是善于立起防火墻,讓丁義珍主管國土資源、礦山等項目審批,看似把實惠讓給了別人,實質上大大降低了貪腐風險,他只看重GDP,但GDP增長可能帶來的腐敗,就最大限度與他絕緣了。可見,李達康雖是闖將,但不莽撞,在改革的地雷陣中闖蕩,也有一套自我保護的招法。
李達康的成功,給予啟示、值得探究。
他雖不屈從于權貴,但又懂得悉心關懷、有效溝通;雖不拉幫結派,但又懂得通過道德領導鞏固隊伍、凝聚力量;雖敢闖敢干,但又懂得自我保護、拒腐防變。他追求的是一種“官道”而非“權術”,因此能夠獲得普世價值觀的支持,始終立于正義的軌道上前行。他具有辨明是非善惡的認知,并且有力量堅守自己的原則底線,他認準的事情也敢于放手一搏,這就是他"知行合一"的心學,也成就了他脫穎而出、獨步政壇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