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離退休還有二十多年,但是,總是在想將來我們老了、需要人照顧了,又怎么辦呢?
我的父母常常說:“我們養了一個大兒子,那就是政府,每個月給我們養老費用。這個兒子比自己親生的都還好啊!”他們是下崗工人,壯年時為了生計而苦苦奔波,沒想到老境卻這般好。吃穿用度有退休金,患病住院有醫保,還有余錢來支持我和妹妹,因此,他們從心底感謝黨和政府。是啊!我們的政府從物質上承擔了大部分的養老工作,讓老人們老有所依,擁有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然而,那些沒有退休金的農村老人就只能指望兒女養老。前幾天乘的士和師傅攀談時,講起了他的母親二十多年前患腦溢血,在醫院全力搶救過來后留下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他的父親照顧老人家四年前已經去世了,他們四姊妹只有自己夫婦下崗了,有時間照顧母親,其余的哥哥姐姐就出錢。只不過母親年事已高,又患“老年癡呆癥”,把他們夫妻倆折磨地身心俱疲,覺得母親活著是種痛苦,而自己一家人也是苦不堪言。“久病床前無孝子”,病痛折磨的不僅僅是老人,更多的是兒女。
還碰到一位老年患者生病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在農村種田,老實巴交的,養活自己都困難,更沒錢給老人家治病,而在外打工的養女出錢給母親治病,讓老母親能夠手術挽救生命。做為醫生,看到這樣窩囊的兒子也恨得直咬牙,真的有些恨鐵不成鋼。不過,我們也不能一味批評兒子不孝順,他并非愿意看著自己的母親有病不能治,只不過年輕人的壓力太大,世道艱辛,討口飯都困難,給母親治病只有砸鍋賣鐵,即使這樣還是無法應對高額的醫療費用。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30多年,整體水平才逐漸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但是,因為人口基數過大,人均水平不高。同時,因為地區發展的不均衡,還有許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即使如此,也不能否認這些年來的巨大經濟成就,國家整體實力是增強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國已經步入老年化國家,將來還會有大量的人需要國家養老,所以我們國家是“未富先老”。
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大多只生一個,等到政策放開后,人也老了,生育的風險也增加了,養育的成本也加大了,因此,最后承擔養老責任的就只有這個孩子。于是,這一對夫婦需要養自己的父母、配偶的父母,而且,隨著醫療水平和條件的上升,人口的壽命也大幅度增加,因此,還得養自己和配偶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就是說有十二座大山壓迫著這些年輕人。
然而,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他們需要藍天白云,需要廣袤的世界,需要自由展翅翱翔,如果僅僅是守著老人生活的話,那么就會束縛年輕人的創造力和事業心,就會死死捆住他們的雙手和雙腳,這如何能夠闖蕩天涯、拼出一個新世界來?我的孩子常常說“爸爸媽媽,等你們老了,我來養你們!”但是,做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她能志向遠大,能夠在學術上、事業上有所建樹,而我們不能拖孩子的后腿。
因此,我們在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時候需要想法子為自己將來的老年生活做些儲備,留些積蓄,這叫“未雨綢繆”。而不能像年輕時一樣采取“三光”政策,吃光、用光、玩兒光,從不考慮自己病了、老了怎么辦。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給孩子打拼天下,讓孩子能夠少經風雨、少受折磨,而不需要任何回報。我們每個人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兒女的父母,對待老人我們需要體貼和關懷,常回家看看。對待孩子我們也需要理解和寬容,不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孩子身上。也需要我們在青壯年時期奮發努力,為年老后積蓄必要的物質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