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宋朝進行時(0001)童年
后一篇 宋朝進行時(0003)亂世
2.軍營少年
十二歲那年,趙匡胤全家從洛陽夾馬營遷移到了河南開封護圣營。夾馬營、護圣營都是父親駐軍所在營地,他的童年是在軍營中度過的。
生活在軍營里,少年趙匡胤最常接觸的東西就是飛馳的戰馬、雄壯的士兵方陣、如林的刀槍劍戟。盡管有些場景可能過于血腥,屬于少兒不宜,但他還是從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快樂。
年長后,家里安排趙匡胤上了私塾,母親對學業管得很緊,可當時的趙匡胤還是更熱衷于舞槍弄棒、騎馬射箭。在這方面,他繼承了父親的優秀基因,表現出了不錯的天賦(學騎射,輒出人上)。
趙匡胤非常頑皮,屬于那種上房揭瓦、下地打滾,吃飯時間常被母親揪著耳朵領回家的熊孩子。
有一次,小匡胤嘗試騎一匹性格暴烈的惡馬,既不套馬籠頭,也不拴馬韁繩,還不用馬鞍,飛身上馬就急馳而去。那烈馬一路奔上了城頭的斜坡道,由于速度太快,趙匡胤額頭一下撞上了城門門楣,整個人應聲從馬上摔落下來。
這種行為類似于無證無照高速危險駕駛,又不系安全帶,還引發了惡性交通事故。按理說,攤上這種事情,即使不整出個半身不遂,至少也要摔出個二級腦震蕩。正當旁觀者目瞪口呆,還來不及采取急救措施的時候,趙匡胤卻已經慢悠悠地爬了起來,扯扯衣服,拍拍土,追上烈馬,繼續前進。
事后檢查,除了點皮外傷,居然啥事沒有。
除了自學本領外,趙匡胤還在軍營中結識了不少朋友,這些朋友大都也是從小生長在軍營中的將校子弟。基于相同的成長環境和家庭情況,一群小伙伴經常在一起學習探討、切磋交流(主要內容還是刀槍棍棒、打仗游戲)。趙匡胤經常充當“孩子王”的角色,站在小山包上,拿根破樹枝,煞有介事地指揮小伙伴“排兵布陣”。此后,許多兒時的伙伴成為他的戰友,陪他一起走上了真正的戰場。
就這樣,當其他孩子還沉迷于放風箏、摘果子的時候,趙匡胤已經逐漸習慣了軍隊里的氛圍,這里的一切都讓他心馳神往、躍躍欲試。當時他最大心愿是能向父輩一樣騎馬沖到戰場,成為一個威武的軍人。
3.出發
很快,少年趙匡胤變成了青年趙匡胤,無憂無慮的日子終究要結束了。
后漢天福十二年(947),二十一歲的趙匡胤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個重大決定——離家出走。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并不是想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主要還是緣自生活壓力。
此時的中國又經歷了一次改朝換代,盡管上層變革并未給他的家庭帶來太多影響,但還是刺激了年輕的趙匡胤,懵懂的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尋找屬于自己的舞臺。
弟弟趙匡義、趙匡美及一個妹妹相繼來到家中,父親的官職卻多年未發生變化,家里的生活條件自然無法得到改善。趙匡胤是家中唯一成年的孩子,他希望能幫父母減輕負擔。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此時已經成家了。十八歲那年,趙匡胤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了婚事,妻子姓賀,是父親護圣營同事的女兒。既然已經成婚,就算自立門戶,趙匡胤更沒有理由繼續啃老,他希望為家人博取一個好的前程。
就這樣出發吧。
緊緊身上的包袱,摸摸腰間的佩劍,趙匡胤向身后的軍營投去了最后一瞥,毅然決然地跨出家門,從此步入莽莽紅塵。
相信我,我會回來的。
我要一展抱負,衣錦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