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很多人總不自覺地拿小時候的自己和現在的小孩對比,認為這一代的孩子非常幸運。這些小孩出生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發達的科技為生活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便利,好像他們生下來就是在享受一般。很多父母總想:“生活在這么好的時代,要什么有什么,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殊不知,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的豐盈永遠劃不上等號。相反,過于豐富的物質,容易讓孩子沒有了追求的目標。
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在生活中也是越來越常見。
其實,物質的豐富不一定就能夠提升人的幸福感,科技是發達了,但高速發展的現狀也帶來了種種變化與種種焦慮。不少孩子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
自卑,沉迷于網絡,不愿與身邊的人交流;
厭學,找不到學習的目標;
易怒,情緒不穩定;
……
要想孩子健康成長,穩定的情緒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培養孩子穩定的情緒,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應該是一個日積月累、不斷嘗試、訓練的過程。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卻有很多人只接納正面的情緒,視負面情緒為洪水猛獸。殊不知,情緒本沒有好壞之分,負面的情緒也并非一無是處,比如:恐懼的情緒會提醒人們保護自己,憤怒的情緒會給人力量采取行動。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要懂得分清情緒與行為,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產生的行為偏差進行糾正。
侯鶴瑞老師說,在情緒方面,父母的功能就是作為兒童外掛的情緒管理器逐漸被內置。
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他自己無法處理,就會扔給父母。如果父母接得住,就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并且自信、平靜地處理;當父母接不住時,就會產生煩躁、生氣、挫敗等情緒,然后做出拋棄、拒絕、控制等行為。這樣,父母不僅沒有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反倒加雜了更復雜的情緒給孩子,這樣一來,孩子要么更混亂地表達,要么壓抑自己來迎合父母的要求,這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來說,無異于一場災難。
幫助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就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正如《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所說:“溫暖與熱情的氣氛,清楚的安全信號、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美好的事情都會增加孩子生活中正面積極的力量。孩子有了掌控感作為自身發展的基礎,有正面積極的情緒作為中堅力量,樂觀的解釋風格就可以穩坐上層了。”
可見,“情緒”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所占據的地位有多重要。
而要做到幫助孩子察覺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也需要父母的不斷學習,唯有這樣,才能夠既支持孩子,自身也能得到發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