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對高考完的孩子們來講,像是一段末日的狂歡。
高考結束之后,無論戰況如何,他們終于可以從如山的課業、殷切的期盼和沉重的壓力中暫時抬起頭來;在成績出來之前,肆無忌憚地感受短暫的年少和青春。
記得兒子高考結束時,他從考場走出來的那一刻,臉上看不到喜悅和興奮。
我問他:感覺如何
他說:還行,盡力了
我說:解放了,好好玩兒吧,別想太多
他哦了一聲,就上車了
那一刻,我似乎覺得,他不是17歲的青春少年,在他肩上,我看到了無比巨大的負擔。
回望兒子高考前走來的這一路……真的是跪著走下來的,可能都已經把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走的麻木。
兒子生下來,有一年多的光陰可以牙牙學語蹣跚學步。那段時光也許才是真正的無憂無慮。
兩歲左右就要準備跪著走上教育這條路了。因為全國的孩子都一樣,再不開始自己的寶貝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我也開始選擇早教班,雙語幼兒園,興趣愛好的培養。
我自認是個開明的母親,一切遵從孩子的意愿,想要給他快樂的童年。但是我終究還是被現實打敗了,從他上幼兒園開始,我腦子中就充斥著他的未來。于是,在他還沒有感受到童年、天性是什么的時候,在一不小心踏入幼兒園的那一刻,就進入了“小學式教育”的征程。
為了進入一個好一些的小學,我開始四處尋覓學區房,選擇本市質量高師資強的優質小學。也許我有些極端,甚至有些神經質,但是現實就是現實,我沒得選擇。我能為他做的我就要盡力做到。不留愧疚。為了小學入學,我賣了原本的房子,選擇小學附近的學區房,雖然生活質量下降了,但是孩子進入了理想的小學。
我以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至少選擇了一個理想的小學,孩子在起點沒有輸。可是已經走在了這條路上,無形中不知道背后有什么力量在驅使,幼兒園的時候考慮小學,進入了小學又開始擔心初中。初中為了能分配到重點初中,學區房遠遠不夠,還需要特長生或全國獎項。這樣的壓力已經不單單是我想自己承擔就能承擔的了的。無奈中兒子不自然的就沖入了這股教育的漩渦。我盡量本著他的興趣,還要考慮哪些特長可以加分,兒子選了航模,從四年級開始就不停地參加培訓,比賽。
欣慰的是兒子一直很爭氣,不但學校的成績名列前茅,航模的比賽也沒有讓我失望過。可是偶爾深夜看到孩子還在臺燈下忙著自己課內或者課外的作業,也只能心疼地給他端一杯牛奶。除了給他創造這些我認為會對他學習好的外部環境,我又能怎么辦呢……
直到兒子初中的時候,我第一次產生了讓兒子這么辛苦地在國內讀書到底對不對的想法。
記得那是在12年的冬天吧,已經去澳洲四年的閨蜜領著孩子回北京過年。閨蜜家的孩子和兒子同歲,出國前是一個略帶羞澀不太敢說話的小胖子,學習成績也不是特別好,只是在家附近上了一個很普通的小學。
用我們大人的眼光看,可能這孩子在學習上沒有什么天賦,也是起早貪黑的各種上課、各種培訓班,可是成績總是平平不見起色,而且性格也越來越孤僻,閨蜜看著孩子這樣也是一年比一年心疼著急,下定決心不能任自己寶貝的孩子這樣下去了。
查了很多資料、咨詢了專業的機構之后,所以在孩子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終于決心為了孩子的教育也為了孩子更幸福的未來移民到了澳洲。
現在再看當年那個羞澀孤僻的小胖子,英語口語已經很棒而且還變的健談開朗,舉手投足間除了快樂自信,還有一種在自己兒子身上看不到的朝氣,對?就是朝氣,他們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像初升的太陽一樣的朝氣。
當時跟閨蜜了解了孩子在澳洲上學的情況,學生從初中開始就有選修課。?它可以是手工課程、音樂藝術、烹飪等等,興趣為主,學術為輔。雖說是學術為輔,可是有了這種以興趣為主的學習環境,孩子不但培養了自己對鋼琴的愛好,學習也像是開了竅,開心輕松反卻比在國內的成績有了大的起色。
雖然當時也是有過猶豫,但是看著自己兒子雖然辛苦但是那么優秀,不管是傳統觀念還是好勝心或者是現世安穩不愿意做出這么大改變吧,最終還是堅持了為了他的將來繼續辛苦的想法。
現在高考結束成績出來了,兒子的成績還不錯,可是離自己夢想的大學還有一段距離,這么多年的汗水只換來一場考試,而這場考試真的要決定他以后的一生么?看著網絡上那些有些孩子因為高考失利而自殺的新聞,想想兒子十幾歲卻滿是壓力解不開的眉頭,再回憶最初在他還是個襁褓嬰兒的時候對他的期望,其實我們只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幸福啊。
不得不說,在咱們的應試教育下,其實十幾年的求學路走下來,大多都辛酸、辛苦大過于收獲。除了物質上并不比國外少的投入,也押上了太多他們這個年齡應該擁有的快樂和經歷。所以這次毅然決然地決定,給他選擇出國讀書這條路,給他更自由也更多元的環境去創造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雖然晚了幾年做這個決定,但是已經讓他丟了一個快樂的童年,不能再欠他一個率性無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