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只想聊一句:
故敬神者,敬吾性也;畏天者,畏吾生也。
在雞湯市場上,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叫“愛別人前先愛自己。” 以及“在沒有遇到真正的自己前,是不會遇到真正的愛人的。”
其實仔細想來,不無道理。
你是誰?俗稱保安工作用語之一。當問你是誰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回答自己的名字,那如過有天你換了個名,你就不是你了嗎?
也不是。這時可能會說,我是CEO,我是好爸爸,我是好學生……那如果公司倒閉了,有天孩子有意外去世了,你離開學校了,你就不是你了嗎?……
也不是。那我是誰呢?當回答這個問題時,第一反應是拿標簽,如名字;第二反應是去找參照系(如找和另一人或物的關系),所以這個“我”都只是相對的。
那有絕對的我嗎?我認為有的。
絕對的“我”就是你做每一個決定,有每一個念頭,對應著一種感覺和情緒,產生那個感覺和情緒的“我”就是絕對的。
比如你做一件事兒,是因為你是好孩子?好員工?還是因為因為這件事兒讓自己開心舒服所以還想做?
在我之前受到的畸形教育里,是不被允許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的,一來父母會恐嚇你,二來可能挨打。所以漸漸做事情考慮的就是通過外在標簽及外在評判來定義,即事情的對和錯。
但世間哪有什么對錯?
什么是該做的事兒?之前以為該做的事兒就是那些所謂“對”的事情,現在理解該做的事兒就是可以滋養自己,讓自己更有活力,更有能量的事情。這個事情不是全憑心情去做,而是綜合了自己想法、環境和感受的結果。
上篇《中庸》里講,敬畏天地,就是敬畏自己。
所以你是誰?你為你做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