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家長朋友:
大家好!
我是“和美家庭,幸福岱岳”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戚甲玲,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一)陪伴是做好的教育
從28樓走下來
手機上癮
小米的故事
上海之行
睡前吃水果喝牛奶
(二)教育是慢的藝術
允許孩子試錯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
每位父母都有機會成為最好的教育家。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請不要馬上去責怪他,去打他,你要清楚,試錯這是孩子成長必備的過程。你如果想孩子成長,父母就要放寬心態,接納孩子的犯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很多家長在面對犯錯的孩子,常常不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面對孩子大吼大罵,導致孩子心理擔驚受怕,做事要小心翼翼。其實,家長這樣的行為,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和孩子產生矛盾,我覺得更應該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然后耐心引導孩子,告訴孩子錯誤的地方,讓他們改正,所謂說:經一致長一智,不給機會他們嘗試,又怎么能知道以后在錯誤的基礎上體會到什么是對的呢?
孩子犯錯,是應該有懲罰,因為家長只有賞罰分明,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孩子。對孩子做錯了,給機會他改正,耐心的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才更合適,下次他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想說的是,孩子要是做錯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承認和承擔,逃避責任。當他和你傾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場去想,如果我們經常一味的去批評和指責孩子,下次他有事也會憋在心里,不會主動再和我說心里話,甚至以后做事這也會謹慎,害怕出錯。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進步,以后做什么事都不敢去參與,孩子的成長是在錯誤中嘗試著才知道下次該怎么做,不應該做些什么,這是他成長的必經之路。
一個孩子容易犯錯,不是因為父母給的愛太多了,而是因為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過程中犯了一些錯誤。父母最常犯的錯有兩種,一種是父母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堅持原則;另一種是父母有時候對孩子的需求無條件地滿足,有時候則狂躁或粗暴地拒絕孩子。最常見的,父母在心情好的時候,孩子怎么要求都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則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不行。喜怒無常,隨便改變自己的原則,這是父母千萬要杜絕的。
熱力學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一旦涉及社會與人生范疇的時候,這條鐵律卻往往被大家忘記得一干二凈。事實上,傳說中高尚又高尚的愛,和現實中庸俗又庸俗的錢,其流轉原理是一樣的。假設我要借點錢給誰或干脆給誰點錢,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是,我口袋里得有錢。假如我的銀行賬戶上和現金流轉均為零,甚至是負數,請問,我怎么拿得出錢來資助他人?愛的道理其實也是這樣。一個孩子對他人對社會有善意,其實,也是一種能量流轉。假如在這孩子的生命中,曾經有人給他傾注過足夠多的關愛與善意,我們把這種關愛和善意比喻為錢的話,意味著這孩子擁有足夠多的存款和現金,所以,他可以隨心揮灑,舉手投足之間,灑向人間都是愛。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請不要馬上去責怪他,去打他,你要清楚,試錯這是孩子成長必備的過程。你如果想孩子成長,父母就要放寬心態,接納孩子的犯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不斷試錯的過程。孩子犯錯,是應該有懲罰,因為家長只有賞罰分明,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孩子。對孩子做錯了,給機會他改正,耐心的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才更合適,下次他就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孩子要是做錯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肯承認和承擔,逃避責任。當他和你傾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場去想,如果我們經常一味的去批評和指責孩子,下次他有事也會憋在心里,不會主動再和我說心里話,甚至以后做事這也會謹慎,害怕出錯。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進步,以后做什么事都不敢去參與,孩子的成長是在錯誤中嘗試著才知道下次該怎么做,不應該做些什么,這是他成長的必經之路。
好父母的標準是什么?誰在幫助我們的孩子精神成人?家庭“生物疤痕”為什么影響孩子一生?正面力量為什么有時也會轉化為成長焦慮?
無論他最初呈現出什么樣的狀態,父母們都不要沮喪。在那些看似“弱勢”孩子的身上,也潛藏著一股他獨特的內驅力……”
“如果父母能洞察這類孩子的心理,助其前行,那就能讓孩子們在掙扎和努力中得到鼓勵和指引,推動他們的生命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不至于讓他們在人生之路上跋涉得太過辛苦。”
所以留守兒童的父母、留守兒童的老師,你們“對生命的接納與理解”,你們對“家庭文化的核心”改變,才是《奶蜜鹽》家庭教育真正想實現的。
一個孩子有輕度的“戀物癖”,出門的時候都要抱著自己的枕巾,有一次我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這上面有媽媽的味道。其實,這是一個孩子母親缺席的典型例子
《奶蜜鹽》中的奶,母親的乳汁和母親的愛撫以及母親充滿溫暖,充分照料的無微不至的愛。母親的乳汁和懷抱不僅僅給孩子提供一個生長的必須的物質能量和環境,更總要的是給孩子提供安全感,這份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個孩子開始更高層次的心理追求的基礎。我們如果有心,可以觀察一下現在我們周圍的母親,很多母親的目光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已經不如在手機屏幕上停留的時間長久。這就是我們身邊“虛假的母親”。這種無形的缺席,讓孩子在“無知無覺”中留下心理陰影。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的,如果這份生命“源頭”的愛在孩子早期缺失,未來將無法彌補,孩子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源也許就在這里。哪些隱秘需求必須充分發現與滿足?
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手機正在替代父母看孩子,而,父母擁抱手機,看手機的時間都已經遠遠的超過了給自己孩子的時間。這一點,很多家長都在這條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無論是父母在身邊,還是不在身邊,如果一個孩子持續的接收不到父母愛的信號,這個孩子就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雖然,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我們一直在陪伴孩子,其實,有些時候,這個陪伴是假的,是假陪伴,被假陪伴的孩子,我們可以稱他們是“隱形的留守兒童”。
我們在成年之后出現的很多心理問題,其實原因可能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經埋下,而我們卻不自知,只有一個人有意識的去學習,去反思,去自我“拯救”一些問題也許才能解決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師弗洛姆認為,乳汁是愛的第一方面的象征,它代表了充分的滿足、接納和肯定;“蜜”則象征著生活的甜美與幸福。他認為大多數家庭中的母親有能力貢獻“乳汁”,卻只有少數母親能貢獻“蜜”,能貢獻“蜜”的母親不僅必須是一個好母親,而且還必須是一個愉快的人。
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孩子健康、活潑、陽光,勇于探索未知的事物,無論遭遇什么樣的事情,他們都能樂觀地去面對;而有的孩子卻總是顯得自卑、消極、陰暗,不敢去挑戰有難度的事情,一旦遭遇挫折,就會變得畏縮不前。
我們盡可能的給孩子提供養料,像一棵樹的生長,它需要慢慢來。在這個過程中,慢才是快,樹的成長需要扎根,需要發芽,需要更多陽光、雨露和土地的滋養。讓孩子慢慢成長。
作家林清玄也說:每個孩子都本該是上好的孩子,關鍵在于父母的“騙術”。養育孩子,不需要太用力,但需要用心和用計。根據孩子的天性和心理特點,在生活上,弱化媽媽的角色,讓孩子立起來;在學習上,減少教育的意圖,讓孩子自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