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捭闔小子
看到標題,估計大家要疑惑了。春節在中國由來已久,為什么說2018年春節是中國的第105個春節呢?
大家先別急,小子可是有史為證的。且聽小子慢慢說來。
提到春節,就不得不說“過年”。“過年”起源于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規定過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為“過年”,直到漢武帝實行“太初歷”,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有“元辰”、“歲朝”、“元日”、“元旦”等多個名稱。
1912年,為了與國際接軌,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歷1月1日為“新年”,提倡過陽歷年,但在民間推行不下去,老百姓習慣在陰歷正月初一“過年”。 1914年1月,當時的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為了順應民意,提請定陰歷正月一日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所有國民休息過節,公職人員也放假休息。經袁世凱批準后,就此奠定了陽歷年首為元旦,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的并存格局。
因此,“春節”一詞是1914年才正式定下的,沿用至今,1914年春節是中國第一個春節,2018年是中國第105個春節。
或許大家會認為小子是在玩文字游戲,其實不是,小子說文解史,可是一直抱著嚴謹的態度的。
“春節”一詞并不能準確地描述新年的第一天,相反,以往的稱呼——元辰、歲朝、元日等,更為準確。“春節”定為“立春”的那天似乎更加有道理,事實上,民國之前“立春”是個很重要的節氣,就是被稱為“春節”的。
那為什么當時朱啟鈐要這樣提出來呢?小子試著給大家分析分析。
春、夏、秋、冬四季,對應定下一個大節,有利于推廣推行,是政府行政的慣性思維,也是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
春、夏、秋、冬四節,都對應與一個傳統節日重合,對于民間來說便于記憶,增添了兩節同過的喜慶氣氛,對于國家機構來說,既滿足了公職人員傳統節日要求休息的心理需求,又避免了個個傳統節日都要過造成的工作時間浪費(想一想,全國上下這么多公職人員,一年算下得節省出多少個工作日?)。
夏節定為端午,秋節定為中秋,日期按陰歷算都是固定的日子,容易計算日期。春節若定為“立春”,日期不固定,每年都有些許出入,不便記憶和計算,春節定在 傳統的“過年”那天,一方面與傳統節日重合,另一方面將日期固定了下來。至于冬節,冬至日期雖然不固定,但老百姓反正都處于冬藏狀態,公職人員放假休息,小范圍算算時間不麻煩。
說清楚了春節的事,再來說說“過年”。嚴格意義上講,“過年”是一個過程,限定為哪一天也是不準確的。“過年”應該從“過小年”那日算起,送灶神、掃塵、接玉皇、小除夕、除夕、守歲、跨年、拜大年直至鬧元宵,甚至時間跨度更長,延續到二月二龍抬頭。
“年”,我們年年都過,那么“年”怎么來的呢?
傳說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為冬季大雪覆蓋,食物短缺,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為它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有一年,村民在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并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冬季的竹林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砍竹子蓋房、燒火取暖。
那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這竹林離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里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小的時候就跟著鄉親們來這里躲避夕,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每次看到鄉親們在砍竹子,用竹子燒著火,就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大家從今以后不用每到臘月就出來逃難。”
大家聽后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么辦?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天晚上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但最終還是聽了這個孩子的話,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很害怕,沒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
子夜時分,夕來了,發出震天的巨吼,大家以內極度恐懼,縮做一團。那個孩子站出來,跟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這個孩子來到村口,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于是他大聲的叫道: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
“夕”聽到孩子的叫聲,就循著聲音追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墻都掛著火紅的布條,就沒敢進,只好忍著挨餓的肚皮,順著孩子的聲音,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
這時孩子大聲地喊:“鄉親們,快往火里扔碎竹節。”可是大家都嚇傻了, “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才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夕”被人們扔到火里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了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那個聰明的孩子,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三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
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月末的晚上,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鄰居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如今我們過年的很多俗語與習慣都來源于這個傳說:
年初一:人們為了讓自己的后代子孫記得那個救了村子的孩子——年,就把天明后的早晨就叫年。又是正月初一 ,所以又叫大年初一,并有了“拜年”。
守歲:大家守著碎竹節等待的過程,守歲就是守著碎竹片的簡稱。
除夕:臘月月末,大家守著碎竹節,等“夕”的這一夜。
紅布:如今的對聯。
年夜飯:除夕夜里大家餓了,拿東西出來吃,則演變成了我們齊聚一堂、歡聲笑語的年夜飯。
好了,今天小子就和大家聊到這,什么叫過年?家人朋友“黏”在一起,才叫年。小子要和家人朋友一起鬧新春去了,祝愿大家新年快樂、闔家歡愉!
喜歡小子文章請分享、點贊、打賞,歡迎留言共賀新春,更多小子文章請關注簡書號“捭闔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