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只是一味喜歡看書,不管是人們口中的好書,還是壞書,憑借一腔淺薄的熱愛,看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書,而看完有的書讓我治愈,而有一些令人致郁。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不再憑借單純的喜好去看書,可依然因為閱歷的淺薄,年紀的大小,對好書壞書的分辨能力有限,直到我閱讀到這本季羨林大師的《心安即是歸處》,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好書在我眼里有了固定化的標準,在這里分享給大家,同時從大師制定的角度,和大家一起來閱讀這本書,也希望能讓大家都能得到啟發,那是我寫作再高興不過的事情。
季羨林大師,精通12國語言:漢語、梵語、阿拉伯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等,翻譯了大量作品,可以說是中國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他在文章里自謙的說,或許活得長,看見的人事太多,總覺得受到的鼓舞的少,受到的打擊更多,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于人生的意義卻還是看得更透徹了,而我們能從他的文字,去探尋一下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關于怎么過好這一生,怎么走自己的路,或者只是簡單的,怎樣辨別一本好書。
大師在《人生之美》這一章節里說道:
評斷一本書的好與壞有什么標準呢?這可能因人而異。但是,我個人認為,客觀的能為一般人都接受的標準還是有的。歸納起來,約略有以下幾項。一本書能鼓勵人前進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書能給人以樂觀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觀?一本書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強人的愚蠢?一本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書能增強人的倫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壓低?一本書能給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軟弱?一本書能激勵人向困難作斗爭呢,抑或讓人向困難低頭?一本書能給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給人以低級下流的愉快?
那我們來看這本《心安即是歸處》里,有沒有地方“鼓勵人前進”?
答案是有,大師在講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時,和我們分享到他的人生觀,他認為“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這句話我第一遍閱讀的時候,很不理解,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傳宗接代、傳承生命的意思嗎?后來再閱讀個幾遍,才發現自己的淺薄,如果真的是這么簡單的人生意義,那人類的發展只要不停生孩子就好了,需要得到傳承的是精神、是文化、是科技,是我們每一代人都有的自己的使命和任務,比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成為“中國的脊梁”,或者這說得有些太大,換到普通人身上,就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哪怕只是一個園丁、一名環衛工人。
大師鼓勵我們,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從固有的思維里跳脫出來,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過一生。
那我們來看這本《心安即是歸處》里,有沒有地方“給人以樂觀精神”?
答案也是有,比如書中《不完滿才是人生》中提到的,從古至今,海內海外,沒有人擁有百分之百的完滿人生,理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一個平凡的真理,對人對己都有好處,對人,可以互相諒解,對己可以不煩不躁,樂觀得看待苦難,看待不完滿,才能真正過好這一生。
那我們來看這本《心安即是歸處》里,有沒有地方“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倫理道德水平”?
答案更是有,幾乎整本書都是金句和亮點,都能帶給人智慧,給人鼓舞,增強人的道德水平,文字還特別通俗易懂,就像我們身邊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給我們講述他的過往,他的歲月,他對于人生的感悟,他的“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他看過的書,和走過的路。
我看著看著,總是忍不住停下,仔細思索其中語句,再看下去,我不忍一口氣讀完它,哪怕我知道自己看得再小心翼翼也有讀完的一天。
書,我們總會看完,但是對于人生的感悟卻是時有變換的,到那時候再閱讀一遍《心安即是歸處》吧,給浮躁的社會,給浮躁的我自己,一劑溫柔的撫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