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漢語拼音來教自然拼讀
拼音的背景。
1、漢語拼音屬于國際音標,簡稱 IPA,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國際音標是一套簡化發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
2、漢語拼音能當作英語音標,是不是很扯淡?但他使用聲母+韻母為發音的基本法則,英語使用元音+輔音,原理一樣。
3、常見的日語、韓語等發音都用的這個通用法則,漢語拼音只是被后期加注了聲調。
4、由于美元統治全球,英語中目前常見發音主流是美式發音,使用的就是自然拼讀(拉丁字母注音)。早期的英屬殖民地時期使用的英式發音,已經不在國際英語上教學使用。
舉個例子
藍色框里的單詞詞根“ch”的發音,用拼音理解方式來讀音就是發“吃”
字母發音參照下表,C除外
最后把三組單詞拆分成Mi?tch,di?tch,Ca?tch,就掌握自然拼讀拼寫訣竅了。
只要理解國際發音法則,漢語拼音和自然拼讀學起來就完全不會混淆。
發音是否需要很標準?
在幼兒階段,發音標準不必強求
重要的是理解,所謂用學習拼音的注音方式來教授自然拼讀,其實是把英語單詞理解為“邊旁部首”,只要發出類似的讀音,即使讀偏差了,也能喚醒起外教老師的正宗讀音,而使用拼音找拼寫規律是標準化的一種。
理解才萬歲。
3歲+的寶寶,基礎薄弱的中英文最好一起教,以此達到雙語思維。(0-3歲寶寶母語是英語的除外)
1、最重要是在寶寶出生后,中文已經是第一語言,
2、中文也是他理解故事敘述情節的首選語言,
3、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大腦詞頻中被調用的相對較少,
4、學習英語之前先要用他們最熟悉的方式理解,然后才是復述,
5、純英語講故事是簡單復述,并不完全能夠理解,所以記憶結構性比較差,容易忘記。
舉個例子
講一個故事,需要說清楚構成故事的6個要素,可以用5W1H法陳述
1、who:都有誰
2、where:在哪里
3、when:什么時候
4、what:在做什么
5、why:為什么這樣做
6、how:然后怎么樣了
用上述的5W1H,基本能解釋清楚英語故事的內容了,其實可以用中文先簡單介紹一下,然后用英語表達,再復述,最后分飾角色扮演,活學活用。
這樣做的目的是充分讓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孩子以思維變通方式學習兩種語言。
以理解為核心,讓故事有畫面感。所以讓雙語思維在孩子大腦中形成一幅生動畫面。
舉個例子
在國外住酒店,發現房間里有一個老鼠,打電話給前臺服務員。
可以說:“Hi,Do you konw《tom and jreey》,I need Tom,because Jreey in my room。”
是不是很詫異,出現了上面這副畫面,這個就是畫面感。
是的,要告訴對方發生了什么,其實是描述一幅非常生動有趣,且能產生共鳴的畫面。
關鍵需要一個畫面感
在天天學習的fifis school場景里,分別有三個角色,分別是Teacher、Prickly、Bear,其中第三幅畫面發生了一件好玩的事,beer上課打呼嚕zzz,像極了2+2,這個時候Prickly向Teacher報告說beer其實很累了,“he is very tired”。
原來這個故事里發生了這么好玩的事,天天聽了就興奮起來了。
家長給孩子講講英語課文里發生了一些好玩的事,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伊頓幼兒園的課文,是不是爆贊啊!
此文影響雙減政策,請勿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