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師
01.
最近這兩到三年的時間,應當算是我迄今為止活得最為辛苦的一段時光。
在過去的這段時間中,我一邊工作,一邊讀博,一邊在業余時間寫作,先后出版了三本書。
第一本書《痛苦,不過是一份包裝丑陋的禮物》的銷量差強人意;第二本書《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久踞當當網圖書暢銷榜;最近,我的第三本書《高效努力:找準奮斗的正確方式》上市了。
拿到第三本書的時候,寶媽對我說,“你這幾年天天坐在電腦屏幕面碼字,看來這些努力都沒有白費。”聽到這話,我的眼睛里瞬間閃爍著一些晶瑩的小東西。因為,整個過程,太過艱辛。
要知道,讀博、工作和寫作,這幾年就像是三座大山一樣壓在我的肩膀上,每一件事情都不輕松,因此我的神經經常處于緊繃的狀態。任何空閑的時間,對我來說都是奢侈的。甚至是朋友之間隨意的幾句聊天,我都恨不得爭分奪秒,以便盡快地回到電腦跟前碼字。
然而,把自己逼得再緊,這么多事情也不一定都能做完。而且有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每件事情都沒能做好,這讓我感到很疲憊、很沮喪。
后來,我的身體又出了問題。大約兩年之前,在一陣劇烈的腹痛之后,醫院檢查出來我部分腸梗阻,再嚴重一點,就要開刀了。住院那幾天,我停掉了手邊的所有事情,我感覺從來都沒有這么輕松過。
從那時開始,我就開始思考:努力很重要,高效努力更重要。如果自己不享受整個過程,也沒取得任何成績,最終還把自己給累垮了,這絕對是一場人生悲劇。
在經過若干次反思和嘗試、走了很多彎路、邁出了很多坑兒之后,《高效努力》這本書終于誕生了。通過這本書,我完成了自我救贖。
下面,我就從六個招數入手,以寫作這件事為例,來對這本書提到的部分方法論進行一個解析。
02.
第一招:拼盡全力才有戲
很多人看到我兩年出版三本書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哇塞,出書的速度好快,這么著急寫的文字一定很浮躁吧?
其實,人們都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我是從2014年2月份開始寫作的,我很少追熱點,盡量按照書的體例來寫作。迄今為止已經寫了四年半的時間,累積寫下了50多萬字,這些字數,足夠出版5本書的。
早在三年前,我就開始從心理學角度為職場類雜志撰寫專欄文章;兩年前我就開始報這本書的選題、籌劃這本書;一年前這本書的初稿就已完成;接下來就是修改書稿、和責編一起反復打磨內容,最后是走出版的流程。
總之,假如沒有前面好幾年時間默默無聞的努力和堅持,第三本書是很難這么快就出來的。我想說的是,只有拼盡全力的人,才有資格談高效努力。如果根本就不想努力,只想通過神奇的方法來改變人生境遇,無異于癡人說夢。
第二招:適當的營銷自己
前面提到,我大概四年半之前就開始寫作了,那時候我是在訂閱號上寫作,吭哧吭哧寫了一年左右,寫得腦袋都疼了,也就積累了四五百粉絲,每篇文章的閱讀量能超一百就感覺很不錯了。
后來我忽然意識到,這樣閉門造成完成不行,不能總是沉醉在有限幾個家人和朋友的贊美聲中。這實際上也是知識管理理論所強調的,要想讓學到的知識產生更大的價值,你必須要學會站到更大的平臺上,爭取讓更多人知道你知道某個方面的知識。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
后來,羞澀的我鼓起勇氣到一些比較大的平臺去投稿,這些平臺往往都自帶流量,只要內容過關,就會獲得更大的曝光量。
在經歷了一番被退稿的陣痛之后,我終于寫出了第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并且收到了第一份出書的邀約。總之,要想讓努力兌換價值,適當營銷自己還是有必要的,即使你的內容非常有價值。
第三招:重要的事情先做
時間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重要的事情先做。之前我都是下班后寫作,然而忙碌一天之后,哈欠連天,昏昏欲睡,打開電腦之后一個字都很難敲出來。
后來,我改成了上班前寫作——把寫作這件事情在一天當中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給做掉,然后再開始新的一天。
這樣一來,雖然也會有一些事情沒有完成,但是重要的事我都先保證完成了。曾有一段話對我影響特別大:如果每天都在做重要的事,那么你就會成為重要的人,如果你每天都在做不重要的事,那么你就會成為不重要的人。
第四招:發揮優勢不平庸
我曾經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英語老師,大學畢業之前,也曾經做過一份教務工作和市場銷售工作的實習。但是做上述工作的時候,即使拼盡全力,我都感覺自己沒能徹底發揮自己的優勢。
直到在學校工作之后,我有機會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并且開始堅持寫作。我慢慢發現,自己之前感情細膩、多愁善感的性格劣勢,竟然變成了優勢。因為感情細膩,可以幫助我更好地洞察人心;多愁善感,讓我在寫作的時候文思泉涌。
亞里士多德曾說,如果你是一匹馬,那么你就要去奔跑。對于人來說,只有找到自己的優勢,并且盡可能多地去發揮自己的優勢,才有可能走出平庸,得到真正的幸福。
第五招:戰勝失敗的恐懼
做事拖延是高效努力的最大攔路虎之一,而戰勝拖延的核心是戰勝對失敗的恐懼。
有一段時間,當我寫的文章閱讀量很低的時候,我就會忍不住拖延寫作,從本質上來講,其實就是在害怕失敗,害怕自己寫的東西得不到認可。
后來我意識到,越是拖延不去寫作,寫作能力就沒有改進的機會。閱讀量低的文章實際上是對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的絕佳反饋——或者是題目起的不理想,或者是寫作框架有問題等等。
而只有把暫時的失敗當成是成長的機會,才有可能不斷進步。無論是寫文章,還是做人,都是同樣的道理。
第六招:為事情賦予意義
長期堅持寫作,單純靠毅力支持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為寫作這件事情賦予一些意義。一旦我們為一件事情賦予意義,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理就會變得異常強大,更加容易堅持下去。
寫作這件事,對我來說意義非凡。它讓我通過文字的方式,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影響了更多的人。每當收到讀者的積極反饋,告訴我說因為受到某篇文章的觸動,生活發生了一些積極的改變的時候,我都會感到活著好有意義。把這個意義說得明確點就是:通過心理學知識,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一點點。
正是這種意義感的存在,才讓我一次次戰勝偷懶的誘惑,端坐在電腦面前碼字,或者是在搖搖晃晃的地鐵上看書,或者是構思下一篇文章的框架。正如尼采所說,如果你知道為什么而活,什么樣的痛苦都能夠忍受。
03.
日本有一部影片叫做《百元之戀》,女主角名字叫一子。她32歲,單身,活得很頹廢,整天窩在家里玩游戲。有一天,一子和姐姐因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被迫從家里搬出來,去了一家便利店做收銀員。后來,她被便利店的店員給強奸了。
面對生活當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子產生了練拳擊的念頭。也許,拳擊能夠釋放她內心的壓抑。接下來,她拼命練習拳擊。她不僅減掉了一身的贅肉,而且還練就了一記漂亮的左勾拳。后來,她不顧教練的反對,執意要去參加職業比賽。
然而,在第一場職業拳擊比賽當中,一子被打得落花流水、鼻青臉腫,毫無還手之力。就這樣,一子結束了她的第一場、也是最后一場拳擊比賽。
畢竟,作為一名業余拳擊選手,一子和職業拳擊選手之間的差距不是短時間的拼命努力可以彌補的。比賽結束之后,一子痛哭流涕地說:“比賽輸了,但是我好想贏啊,哪怕只有一次。”
然而,“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還需要一整套高效努力的方法。在《高效努力》這本書中,我詳細論述了6個奮斗方法論和諸多提高效率的科學概念。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你贏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