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是人類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蒙臺梭利
一、入行前,請先調整心態
1、何為虛?
看不見的思想決定看得見的行為。
教育行業不是掙塊錢的行業,想賺快錢的請繞道。
樹木能長多高、多茂盛,取決于看不見的根,取決于土壤的養分。
行為背后是習慣,習慣背后是思維模式,信仰決定思維模式。
首先得找到我們自己相信什么,真的相信嗎?
找到初心,找到天命,才知道要去哪里,才能忍受工作生活過程中的苦,最終抵達目的地。
看不見的“虛”決定看得見的“實”。
教育是良心行業。
2、放下
懂得放下,放下才能專注,專注當下才能感受到當下的美好,要不然,忙忙碌碌到頭來一場空。
放下過往的榮耀,放下過往的不如意,不管你以前是從事什么行業,取得過什么樣的成就,請放下身段,先了解教育行業的特性,只有把靈魂交給教育事業,才能配得上老師這個圣神的稱呼。
未來只有兩類人,懂教育的經營者,懂經營的教育家。
3、何為“蒙學”?
孩子本來具有智慧。
蒙學,就是開啟孩子的智慧的學問。
孩子是父母的老師,孩子永葆好奇心。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有什么是孩子樂此不疲的,廢寢忘食的,做完后迫不期待地下次再做的,讓孩子沉侵在興趣的心流中。
蒙臺梭利教育法,是給孩子準備一個相適宜的混齡環境,在環境中孩子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通過工作達到自我獨立或正常化,在教育過程中一切以兒童為中心,把握孩子的成長敏感期,尊重孩子的成長步調,摒棄獎懲制度,老師作為服務者/仆人的角色,激發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潛能。
二、如何經營
1、員工是企業重要的資產
教學與服務是教育行業的產品,是教育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
員工是公司的第一產品,只有員工培養好了,員工才會服務好客戶。
公司需要建立機制來保證員工物質和精神雙豐收。
做到不推遲拖延發放工資;不克扣離職員工薪酬;吃虧的事情由公司來承擔。
離職員工的負面言論會抵消公司很多的看得見的福利,更別說對客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公司年終獎的一部分發給父母,負責人給員工父母寫親筆信。
邀請員工父母一起過父親節母親節,給員工父母親不一樣的感受體驗。
公司誠心待員工,員工必誠心待公司。
看一個公司的好壞,看團隊氛圍就知道了。
2、園所如何營銷
1、家長讀書會,網絡視頻(如樊登讀書會親子視頻),邀約,主持,討論,總結。
2、父母課堂,選好主題,孩子情緒管理等很受歡迎。
3、蒙氏工作坊,展示蒙氏教育在全球的普及。如籃球明星庫里的媽媽也辦蒙臺梭利教育。
4、親子測評,需要專業功底。
5、創新活動,孩子帳篷節,美食節,遠足等等。
6、介紹接待,上場前把狀態調整到最佳,可以熱身跑步幾分鐘。注意聽覺型,視覺型,觸覺型家長的不同接待方式。
7、跟進鏈接,次量原理,擁抱拒絕。
8、孩子進班,要循序漸進。
3、成長飛輪
創始人的第一能力,向全世界宣告夢想的能力。
喬哈里視窗四象限: 公開,盲點,隱私,潛能。我們要無限放大公開項,講好故事。
只招理念相同的人,培養眼睛放光的員工。
從黑夜到白天,入職前把公司狀況如實告知,不靠畫餅充饑,與員工一起探討職業生涯規劃。
員工關注薪酬,出路,精神三個方面。
學寺院,入門容易,轉正難,無限提升空間。
轉正、晉升等要有儀式感。
公司領導要掃除道,率先垂范。
鼓勵員工參與義工,把愛傳遞,沒有愛心的人,做不好老師。
員工需要盡力而為,更需要全身投入。
增強回路,刺激糖點,持續改進,每天進步1%,一年下來很可觀。
下下人有上上志。
三、園長的自我修養
1、冥想
學會每天留一點時間關照一下自己,冥想5分鐘。
學會冥想,關照內心,感恩一切,感恩身體,感恩過往。
深呼吸,再深呼吸。
選擇一個舒服的坐姿,任自己的意識隨音樂或導引從頭至腳關注,感受身體的各個部位,最后坐在自己的對面,問問自己,你還好嗎?
冥想讓我們專注當下,學會感恩。
2、數字化經營與分享
數字化經營,數字不會騙人。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學會用財務的語言來看工作,自己投入在哪里,貢獻在哪里,優勢在哪里,收獲和出路就在哪里。
公司需要數字化經營,透明化經營,讓員工清楚公司的財務狀況,清楚自己的貢獻與財務結果的關系,員工自然心悅誠服。
關心員工,員工才會關心客戶,公司才會有收入。
公司利潤如何分配決定事業的發展,經營成果要與員工分享。
近悅遠來,做好眼前的事,服務好眼前的人。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3、九字箴言——少說話,多觀察,慢半拍
少說話,少指示。大人不要喋喋不休地跟孩子嘮叨,不要長篇大論講大道理,大人們講的大道理,孩子還不懂。
少下指令,孩子是很聰明的,沒有想象中的脆弱,大人老下指令,干擾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指令多了,孩子甚至無所適從,久而久之會就產生厭倦和無價值感,感受不到自身的價值。
多觀察,有教無類。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需要不同的解決辦法。
大人需要觀察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孩子不會無緣無故鬧事,發脾氣,老師需要對癥下藥。成人是移動的教具。
慢半拍,放手吧。孩子碰到問題,多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替孩子解決問題,除非是孩子處在危險緊急的狀態下。
孩子有著強烈的探索欲,很多時候,孩子自己可以找到解決辦法。
大人不需要替孩子包辦一切,孩子需要在正常的生活中完成探索。
教育為生命護航,為生命支助。
感謝大瑞老師的無私分享。